苏州又跑出一个超级独角兽。4 月 25 日,思必驰启动科创板辅导备案,这是其继 2023 年首次闯关失利后的第二次尝试。
根据 2024 年胡润中国独角兽榜单,思必驰估值为 100 亿。
在智能语音语义这个赛道,前 3 名玩家(讯飞、阿里、百度)市场份额达 24%,思必驰以 3% 的份额位列第四。据艾瑞咨询数据,2025 年中国智能语音市场规模将达 563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 25%。
这个竞争激烈的赛道,还藏着哪些隐藏机会?
01
创始人高始兴与俞凯 2007 年在剑桥大学创立思必驰时,瞄准的是外语教学中的语音技术痛点。但回国后,他们发现市场尚未成熟,不得不从咖啡厅采集语音数据起步。
转折发生在 2014 年,公司砍掉教育业务转向物联网。这一 " 断腕 " 决定背后,是高始兴看到智能硬件的爆发潜力。
2019 年推出自研 AI 芯片 TH1520,将算法功耗降低 30%,打入海信、雅迪等供应链。这一 " 云 + 芯 " 战略成为其差异化标签:2024 年芯片年出货超 2000 万颗,驱动 1.6 亿台 IoT 设备。
ChatGPT 的爆发给了思必驰新叙事。
2023 年 7 月发布的垂域大模型 DFM-2,通过 "1 个中枢模型 +N 个场景模型 " 架构,在奔驰、比亚迪等 60 余家车企中实现超 90% 的对话成功率。
但技术突破未能完全化解盈利焦虑—— 2020 至 2022 年累计亏损 7.42 亿元,研发投入占比超 80%。最新两轮 7 亿元融资引入了国资与产业资本。
目前,公司核心业务围绕 " 让机器听懂人话 " 展开:
智能汽车:为奔驰、比亚迪等 60 多家车企提供语音交互系统,累计 " 上车 " 超 1500 万辆,2024 年新能源车销量 TOP100 中覆盖率第一。
智能家居:自研 AI 芯片年出货 2000 万颗,赋能美的、海尔等近 200 家客户,覆盖 1.6 亿台 IoT 设备。
会议办公:AI 办公本入驻全国近千家门店,京东新品增速榜首。
02
思必驰所在的智能语音语义市场历经三阶段:
萌芽期(2000-2010):科大讯飞垄断政务、教育市场,但技术封闭、成本高昂;
兴起期(2011-2018):移动互联网催生智能硬件需求,思必驰、云知声等转向 IoT 赛道;
红海期(2019 至今):百度、阿里凭借流量优势切入,行业 CR3(讯飞、阿里、百度)占据 24% 份额,思必驰以 3% 列第四
据艾瑞咨询数据,2025 年中国智能语音市场规模将达 563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 25%。但痛点显著:通用大模型在专业场景中错误率高,且巨头通过补贴挤压中小玩家利润。
思必驰选择 " 垂直领域 + 硬核技术 " 路径,其 DFM-2 在汽车场景的对话成功率超 95%,优于行业平均 80%。
面对科大讯飞(11% 份额)的全场景布局、阿里(7%)的电商生态,思必驰的护城河在于:
软硬一体:自研芯片降低部署成本,TH 系列芯片价格仅为竞品 50%;
垂域深耕:汽车场景五年复合增长率 80%,远超行业平均 40%;
开放性:支持第三方模型 " 热插拔 ",如上汽五菱接入 DeepSeek 仅需 2 周。
行业下一站是 " 多模态交互 "。思必驰已试点视觉唇动检测技术,将语音延迟压至 25 毫秒。政策东风亦至—— 2024 年国家放开未盈利科技企业科创板上市,思必驰的 " 技术造血 " 能力迎来关键检验。
来源:铅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