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非遗传习学堂”第二期能力提升培训启动,助力困境非遗传承人持续发展

每日快讯
2025
04/23
16:53
分享
评论

4月19日,由快手公益联合甘肃一山一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青海省年保玉则慈善基金会共同主办的“非遗传习学堂”第二期能力提升培训在甘肃临夏举行。本期“非遗传习学堂”为来自甘肃、青海、山西的18位非遗传承人提供数字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提升短视频创作、AI技术应用、非遗授课技巧、知识产权保护等能力,为非遗技艺的传承与活化注入新动能。

助力困境非遗传承人破解传承难题

据统计,我国目前拥有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传承人超过10万人,但在偏远地区许多非遗传承人因缺乏关注与支持,正面临非遗技艺传承难、收入水平低、受众渠道窄等多重困境。快手公益发起的“非遗传习学堂”项目,正是针对这一痛点,通过系统性帮扶支持困境非遗传承人提升技能、拓宽市场,让传统技艺“活起来”“传下去”。

此次培训不仅为传承人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更通过数字技术的深度赋能,探索出一条“非遗+科技”的创新传承路径。参加“非遗传习学堂”第二期项目培训的18位非遗传承人,项目涵盖剪纸、景泰蓝、泥塑、德昂洒智书法、藏纸制作、唐卡绘画等十余项传统技艺。“非遗传习学堂”通过“资金资助+技能培训+传播推广”模式,助力传承人突破地域限制,借助“短视频直播”触达更广泛受众。

image (1)

(剪纸传承人结合快手元素创作的“盛世华诞”剪纸作品)

本次培训的一大亮点是AI技术的深度融入。在“AI助力非遗传承”课程中,讲师何浩结合快手“可灵AI”讲解了AI技术在非遗传承与保护中的积极作用,并现场展示了如何使用可灵AI进行非遗类短视频内容创作、视频文案撰写、视频素材生成等能力。“以前同样一幅作品,我们创作线稿需要2天,现在有了AI辅助只需要3分钟,创作效率和质量都有了提升”,会宁剪纸非遗传承人曹海仁说道。

IMG_257

(AI助力非遗传承课堂)

据悉,4月15日可灵大模型2.0版本及可图大模型2.0版本正式面向全球发布。可灵2.0模型在动态质量、语义响应、画面美学等维度,保持全球领先。自去年6月发布以来,可灵AI已累计完成超20次迭代。截至目前,“可灵AI”全球用户规模突破2200万,超1.5万开发者和企业客户将可灵的API应用于不同的行业场景中,通过AI讲出好故事,实现更加精准的复杂创意表达。

非遗项目进校园也为非遗文化传承提供了年轻力量。本期培训中,来自青海果洛州的非遗传承人登德日和扎西兰加分享到,他们与当地两所学校合作开设“可灵AI与非遗技艺”课程,藏区的孩子们在体验“可灵AI”后,对人工智能技术萌生了好奇心与兴趣,并表示要认真学习,更好地传承民族特色文化。

平台赋能,全方位提升非遗传承人综合能力

本期培训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兰州交通大学染缬艺术研究所负责人张宁以《非遗研学课程设计》为主题,为传承人讲解如何更加系统地设计课程与授课。此外,势成咨询创始人韦栋通过案例分析,详细讲解非遗作品版权登记、品牌运营及侵权应对策略,知识产权保护课程为传承人筑牢了法律屏障。讲师何浩还针对短视频账号运营、内容策划、视频拍摄剪辑等实操问题展开一对一答疑。

培训结束后,传承人们还实地探访林家遗址彩陶非遗工坊、茶马古市、八坊十三巷等非遗文化街区,与临夏本地非遗传承人交流非遗技艺,学习非遗工坊开设与运营经验。

IMG_258

(传承人在林家遗址彩陶非遗工坊开展研学)

“非遗传习学堂”是国内首个结合互联网平台优势,系统性为困境非遗传承人提供帮扶支持的公益项目。自2024年启动以来,项目通过困境帮扶、提升发展、非遗传播、硬件支持四个维度支持甘肃省、青海省和山西省20名困境非遗传承人通过非遗进校园、进社区与版权合作等形式,推动传统技艺的传承和活化,帮助非遗传承人在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获得收入。

从深山村落走向数字云端,从困境发展到焕发新生,快手通过科技与公益的力量,为非遗传承开辟了一条新路径。未来,快手将持续助力非遗项目传承与发展,打造困境非遗传承人帮扶的“快手模式”,让更多人能够拥抱数字时代,共享科技发展带来的美好成果。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