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兴的对手,估值 2900 亿

创投圈
2025
04/07
21:29
分享
评论

泡沫之外。

" 这是迄今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机器人公司。"

当国内具身智能赛道被泡沫声音笼罩着,另一个名字频频出现在投资人的交流里—— Figure,一家成立于 2022 年的硅谷具身智能独角兽。

创始人 Brett Adcock,曾联手 OpenAI 打造出全球首款 ChatGPT 机器人。成立短短三年,Figure 集结了硅谷豪门,如今正在筹集新一轮融资,估值飙升至 400 亿美元(约 2900 亿元人民币)。

几乎没人再提曾经红极一时的波士顿动力,反而 Figure 正在成为风投圈的宠儿。金沙江创投朱啸虎将具身智能泡沫争议摆上台面,Figure 则让人看到更激进的一幕。有人向左,有人往右。

全球最火的人形机器人

Figure 身后,站着一位创业狂人—— Brett Adcock。

出生于 1986 年,Brett Adcock 在一个农场家庭长大。早在中学时期,Brett Adcock 就开始尝试创业。2012 年,他创办了一家线上人才市场公司 Vettery,直接将雇主与求职者进行匹配。五年后,Vettery 被一家瑞士公司以 1 亿美元收购。

(左一为 Brett Adcock)

后来看到电动化浪潮机会,Brett Adcock 便带着几乎全部资金投入了新的创业——成立一家 eVTOL 公司 Archer Aviation,生产全电动垂直起降飞机,用于城市空中交通,并于 2020 年底上市。

直到 2022 年,Brett Adcock 宣布从公司董事会辞职,创立 Figure 。他在公司的官网上写道:"Figure,展望未来 30 年 "。在他看来,人形机器人是 AGI 的终极形态,这是成立 Figure 的目标。

2023 年 10 月,Figure 的第一款人形机器人 Figure 01 面世,不仅能完成搬箱子等简单的体力任务,还能通过观察人类示范学会煮咖啡。几个月后,Figure 01 又搭载 OpenAI 大模型,彼时这个可以通过语音控制收拾杯盘、整理桌面的人形机器人 demo 视频一经放出,迅速在全球爆红。

很快,Figure 又发布第二代人形机器人 Figure 02 ——可承载高达 25 公斤的重量,每天能高效工作 20+ 小时。同时,Figure 也签下了第一个大客户——宝马汽车的装配厂已经接纳一批 Figure 02" 实习工人 "。

但 Figure 发现,要想在现实世界中解决人形机器人的具身智能问题,就必须自己做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于是今年 2 月初,Brett Adcock 宣布放弃使用 OpenAI 的大模型并放出豪言:"30 天内,我们将向外界展示‘人形机器人上从未见过的东西’。"

离开 OpenAI,Figure 的速度似乎更快了。很快,Figure 宣布发布 Helix ——一种用于通用人形机器人控制的视觉 - 语言 - 动作(VLA)模型。在 Figure 的演示中,AI 能够首次同时操控两台机器人,让它们共脑合作,这一幕再度震惊全球。

不久前,Figure 公布其人形机器人行走技术的最新进展——利用强化学习实现自然人形行走,在短短几小时内完成了相当于数年数据的训练。举手投足之间,Figure 进化速度超乎想象。

三年估值 2900 亿

回顾创业早期,Brett Adcock 自认为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时光," 经过无数次演讲,我找不到一个真正的风险投资人愿意投资。" 在他的自述中,有一段时间不得不借钱交房租,公司也没有找到产品市场适应度,被几乎所有的科技投资人拒绝过。

直到 2023 年 5 月,Figure 宣布完成 7000 万美金的 A 轮融资,由 Parkway Venture Capital 领投,跟投方包括 Aliya Capital、Bold Ventures、Tamarack Global、FJ Labs 和库卡机器人前 CEO Till Reuter。两个月后,又获得了来自 Big Sky Partners 和 Intel Capital 的 900 万美元投资。

即便如此,研发资金消耗依然巨大。到 2023 年 9 月,公司的现金流几乎耗尽。转折点出现了——当时马斯克率领的特斯拉已经推出首款人形机器人,在硅谷如日中天,英伟达、OpenAI、微软等一众巨头迫切需要找到一个强劲对手来直面竞争。

正如 AI 创业者分析,人形机器人有着刚需的三件套:GPU 算力、高密度电池储能、电机,这在 Brett Adcock 之前的创业中已经有了一定积累。随着 Figure 01 惊艳全球,很快吸引了一众科技巨头的目光。

2024 年 2 月,Figure 宣布完成约 6.75 亿美元的 B 轮融资,其中贝索斯通过名下公司 Explore Investments LLC 承诺投资 1 亿美元,微软投资 9500 万美元,而 Nvidia 和亚马逊附属基金则各投资 5000 万美元。

此外,还有三星、LG、OpenAI 等科技巨头以及一众风险投资者,提供了数百到数千万美元不等的资金。本轮融资后,Figure 估值跃升至 26 亿美元。

最新一幕,则是 Figure 正在洽谈 C 轮融资,寻求以 400 亿美元(约 2900 亿元)的估值筹集 10 亿至 20 亿美元,目前已经收到了该估值的条款书。

弹药充足,Figure 又将祭出新王炸—— Brett Adcock 在最新访谈中透露,下一代机器人 Figure 03 的设计已完成,并于今年开始生产," 可以说是我职业生涯中最自豪的工程成就之一。"

全球最激烈的科技竞赛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如你所见,全球机器人赛道炙手可热,但泡沫也层层翻涌。

英伟达已经铁定心闯入具身智能赛道。不久前 GTC 发布会中,机器人成为压轴节目,黄仁勋也发布了 Isaac Groot ( GROOT N1 ) 。英伟达宣称,这是 " 世界首款开源的、可定制的通用人形机器人基础模型 "。

特斯拉直接交出时间表——马斯克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今年将进入试生产阶段。特斯拉今年计划生产 5000 台擎天柱机器人,已订购 1 万至 1.2 万台组件,目标在 2026 年达 5 万台。

业内有一个普遍共识:人形机器人行业的 "iPhone 时刻 " 即将来临。用宇树科技 CEO 王兴兴的话说,距离人形机器人行业的 "iPhone 时刻 " 不会超过 5 年。

爆发前夕,提前卡位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看到,Figure 之外中国正崛起一批强悍玩家。

首当其冲便是宇树科技,成立至今已经完成至少 9 轮融资。最近流传着消息称宇树科技新一轮融资正在进行中,估值接近 200 亿。同一时期,智元机器人已经完成新一轮融资,并以 150 亿元的估值接洽新一轮融资。

国产机器人军团崛起盛况,历历在目。此前高瓴创投团队分析:基于中国在人才规模、高效完备的供应链、大规模可验证场景等方面的优势,相信中国市场可以跑出领先全球的企业。线性资本创始人兼 CEO 王淮也观察到,在大型语言模型领域,中国团队已经展示出了与全球顶尖水平不相上下的实力。在具身智能这一硬件占比更高的赛道里,中国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回顾在英伟达合作的 14 家 " 机器人天团 " 中,有 6 家是来自中国的企业,包括宇树、智元、星动纪元、银河通用、傅利叶、小鹏。

这一幕,Figure 也感受到压力。此前 Brett Adcock 在一次访谈中聊到宇树科技,对这些中国机器人领域的竞争者给予高度评价。在他看来,中国工程团队在低成本、高效率等方面的优势,将使中国成为未来全球机器人技术的主要竞争者之一。

每个人都想拿到这张入场券,但现实的挑战摆在眼前。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周志峰曾坦言,目前行业面临的挑战主要在于投资人对短期成果的急切期待与技术实现落地所需的较长周期之间存在冲突。大家往往过度关注技术短期内的变革,却低估了其长远发展潜力。具身智能行业需要点耐心,需要有长期投资意愿的资金注入。

风险投资行业历来信奉 " 无泡沫,不繁荣 "。每一个新兴产业,都注定会经历一番大浪淘沙的过程。只是眼前,具身智能正在成为中美乃至全球科技竞赛最激烈的战场,没有人愿意败下阵来。

来源:投资界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