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落子,AI 后手入场

创投圈
2025
02/10
21:57
分享
评论

今年初,腾讯 AI 助手应用 " 元宝 " 已经完成了组织调整,产品团队从 TEG 事业群(技术工程事业群)调整至 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调整后," 元宝 " 应用将交由腾讯会议负责人吴祖榕负责,主要负责元宝的产品能力建设和体验优化。

按腾讯官方分类," 混元 " 系列包括了混元大模型与元宝、元器。元宝对标豆包,元器对标扣子。从成绩来看,去年一年,腾讯系 AI 应用产品表现一般,与其奉为圭臬的 " 用户至上 "" 产品体验至上 " 理念不相称。

背后源自于腾讯对大模型和 AI 的迟疑,不同于字节的 All in,腾讯显得有些被动,从大模型到元宝、元器,每一次动作好像都是被迫式 " 防御 "。

聚焦到业务层面,有接近腾讯人士认为," 元宝基本属于技术中台直出的模型体验 Demo,不是用户产品项 "。

元宝从技术部门的剥离可以视为从技术到重视产品体验的转变。沿着相同的逻辑,元器大概率也要被归于 CSIG。面向 To C,它可以是一款独立的 Agent 应用开发产品;面向 To B,也能以 " 大模型 +Agent" 的形式落地企业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吴祖榕是一个具有丰富 To B 经验且能兼顾 C 端产品体验的负责人,这或许暗示了腾讯对元宝的重新定位,像腾讯会议一样,以 C 端体验为入口,连接和服务企业客户,直指 AI 商业化。

AI 和大模型战场中,背靠微信生态系统和社交流量,没有人敢忽视腾讯的存在。而腾讯也曾以后手入场,拿下了短视频时代的最后一张船票—— " 视频号 ",同样的剧情能否在再次上演?

以防代攻

大模型时代的腾讯,总是晚了一步。

2023 年 9 月腾讯混元大模型姗姗来迟,比同期阿里通义千问晚了五个月,百度文心一言晚了近半年。

和国外 Meta 一样,发布时间的差距靠开源来拉齐,开源最大的优势是集群智实现快速模型迭代。截至去年,腾讯相继开源了旗下文生文、文生图、3D 生成大模型和视频生成大模型。

腾讯一贯坚持后手入场,对新事物态度谨慎再谨慎,一般只有出现相对 " 共识 " 后,才会选择跟进。一个投资上的例子,当月之暗面被纳入到 " 第一梯队 " 后,腾讯才选择了在第四轮融资出手。此前,腾讯更看好的是百川智能和 Minimax。在技术路线选择亦是如此,从 MoE 到文生图、文生视频,基本已经被市场验证过一遍。但面对新涌出的 o1、多步推理等,则保持了沉默。

掌舵人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字节张一鸣熬夜看论文,抢在投资人前面接洽硕博论文作者。反观腾讯,自大模型爆发到现在始终在强调 " 与业务场景结合 "。2024 年度员工大会,马化腾明确了发展的关键词:聚焦主业、降本增效和老树发新芽。

有人认为腾讯做法仍在延续互联网时代思维,以最小的资源投入,静观市场变化,等到时机成熟再全面 All in 或直接复制成功产品。

这就导致腾讯在大模型和 AI 上采用了跟随战略,以防守代替进攻,主要目的是能先留在牌桌上。这种做法褒贬不一,一部分人认为,腾讯反应过于迟缓,恐错失风口,守着微信养老不是长久之计;另外一部分人则持肯定态度,表示 AI 助手应用可能是个伪命题,在看不到明确商业模式的前提下,投入越多亏得越多。

传导在产品端,元宝缺席了去年的投流之战,元器被用户需求推着向前走。据 AI 产品榜数据,截至去年 12 月,元宝 App 端月活 291 万,仅是豆包的二十四分之一。

据悉,腾讯内部其他小团队也在以赛马的形式,围绕着腾讯混元大模型底座进行应用创新。去年上线的智能工作台产品 "ima.copilot" 就是其中之一。

谁是腾讯 AI 的 " 张小龙 "?

混元助手立项之初算得上明星项目,由腾讯史上最高专业职级拥有者张正友带队,除了 CSIG、TEG、PCG 事业群关键人物参与,微信和互娱相关人员也出现了在了名单之上。

即使星光熠熠,但混元系列在行业内口碑平平。首当其冲是 AI 人才含量问题,不同于字节不计后果挖人和大肆扩张研究院规模,腾讯 AI Lab 所挂靠的 TEG 在 2022 年经历了公司范围内最大力度的裁员,一度被部分内部员工吐槽 " 穷 "。

不仅如此,有员工向我们表示,混元团队成员大部分以前是搜推广出身,跟通义、字节或许有一定差距," 赶鸭子上架,好像也没什么明确方向,东一下西一下 "," 一群外行人指导内行人 "。人员流失也在继续,多家媒体报道,腾讯混元大模型技术负责人之一刘威目前已经离职,投身视频生成方向创业

人员和资源投入不足,导致了元宝、元器的停滞不前。有部分用户甚至表达了惋惜,在一众同质化的 AI 助手应用中,微信公众号高质量搜索数据成为了稀缺的资源。

腾讯混元大模型负责人刘煜宏在公开采访中回答过元宝的重点:用户体验是核心,首先要满足以搜索增强为典型代表的功能需求,其次是打通微信公众号生态,强化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截至目前,元宝已经融入例如腾讯文档、电脑管家、搜索输入法等生态产品,但被 " 放养 " 惯了的混元系产品亟需找寻一位 " 张小龙 " 式的人物来把 " 产品力 " 这张王牌打出去。互联网时代腾讯堪称 " 产品经理 " 摇篮,现在包括 Kimi 在内的很多 AI 应用产品都深受腾讯产品逻辑影响。

腾讯的人选是从 0 到 1 孵化腾讯会议的吴祖榕。腾讯会议作为一款现象级的产品,截至 2023 年 9 月,用户数已经突破了 4 亿,付费会议数同比提升 5 倍。即使收获了大量 C 端用户,回到腾讯会议最初定位,是一款面向 To B 市场的视频会议产品。

参考阿里通义从阿里云拆分,并入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由曾孵化夸克的吴嘉带队。通义从 B 端转向纯 C 端方向,而腾讯则意从技术走向 B 端商业化。

若从这个角度来看,元宝并入 CSIG,是腾讯在为其未来商业化铺路。元宝和腾讯会议最大的相似性在于,C 端产品体验和 B 端商业转化联动。

吴祖榕在采访中曾提到,腾讯会议通过不断解决 C 端用户在各种场景中遇到的体验问题,逐步沉淀出了新的能力和使用场景,再反哺回产品本身,将成为服务组织和企业的保障。

或许,经过一年的观望,腾讯已经观察到了 AI 应用的商业变现问题,所以尝试复制腾讯会议的成功经验,来打通元宝的 B 端和 C 端。腾讯会议在融合场景和新技术方面也走在了前面,基于混元大模型,目前已经推出了智能录制、智能生成摘要总结、腾讯会议 AI 助手等功能。

后发制人?

新一年,马化腾对 TEG 要求是,希望各个 BG 都能拥抱大模型的产品化落地场景。目前包括微信、QQ、输入法、浏览器等产品都将推出 AI 智能体,游戏、微信读书、腾讯视频等产品也将基于混元做更多 AI 探索。

在行业中,没有人敢低估腾讯系的流量。抖系、B 站流量 " 喂养 " 大了豆包、Kimi,但到现在为止,元宝还没有完全释放出 " 微信 +" 的威力,这将是核弹级的影响。

腾讯在视频号上打过一场漂亮的 " 翻身仗 "。作为腾讯短视频时代的最后一张船票,视频号在 2020 年才正式上线,一年迭代 33 次,释放 40 多个新功能,拉升 DAU。成长至今,视频号已经被腾讯写进财报,成为了 " 全村的希望 "。

或许是因为在后手入场中尝到过甜头,让腾讯在大模型时代显得不急不慢。不过,大模型技术投入还是要靠长期积累和投入。据报道,2024 年,字节是英伟达的第二大客户,订购了约 23 万块英伟达芯片,腾讯紧随其后。

行业开始洗牌,有公司已经主动放弃了大模型预训练,收缩、聚焦业务。上一个阶段的克制,让腾讯存储了大量的弹药,这将成为其转守为攻的优势。

一方面,大模型游戏的优胜者逐渐锁定在了大厂之间,能够继续投入算力和资源的也只剩下了腾讯、阿里、字节、百度几个大厂。对于 AI 公司而言,曾经以为上个时代的 AI 四小龙的高度是基准水平,回过头来才发现可能是天花板。

另一方面,行业的并购潮已经开始。有消息称,月之暗面近期曾私下接触阿里,谈判售卖 Kimi 事宜。此前,零一万物打着以和阿里合作的模式,变相把训练和 AI infra 团队打包 " 卖给 " 了阿里。

搅动市场的 DeepSeek 有意无意地在对外释放融资信号。阿里弃权后,机会的转盘来到剩下几家面前。

AI 公司拿着号码牌等待橄榄枝,不差钱的腾讯无疑是个好的归宿。于腾讯而言,收购是 " 一鱼多吃 "。既能收获人才资源,提高技术的上限,拉齐技术追赶速度,也能填补上缺失的产品拼图。

何时转守为攻,腾讯等待的或许只是一个时机。

来源:光子星球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