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PE 等待一场退出甘霖。
9 月下旬,市场上传来一则消息,内容涉及 " 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企业上市绿色通道 ",根据当时的传言,一些卡脖子项目可以通过地方申报,走 IPO 绿色通道。
时隔数月,有关科创板绿色通道的消息再一次席卷而来。据了解,首份名单已经确定,数量初定为 60 家。
融中了解,上述 60 家企业不仅符合科创板上市条件,同时,还经过了前期初步的基本摸排。
数据显示,科创板从开板首日的 553.496 亿元,增长至当前的 55250.70 亿元,市值扩张近十倍 。截至 2024 年 7 月末,科创板平均每家企业市值达到 96.42 亿元 。如果按照这一估值计算,60 家企业未来估值将超过 6000 亿。
" 虽然走的是绿色通道,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成功上市。"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融中记者," 后续还会有更加详尽的尽调,比如项目是否存在重大诉讼等等。尤其是在合规方面,一定会严格考察。"
近一年来, 科创板 IPO 数量为 13 只,合计募资约 135 亿元 。而 2023 年全年,科创板 IPO 数量为 67 家。时间再向前,2022 年,科创板全年 IPO 数量为 124 家企业上市,三年时间,科创板的上市企业数量大幅下降。
回到科创板开闸放水时,一批投资机构因押中芯片、新能源等科技企业迈入 IPO 及退出大年,如今,随着数量急剧收缩,一级市场上的 VCPE 也苦于退出难的问题。
如今,IPO 绿色通道的消息传出,也有一部分投资人表示期待," 希望这样的信号,不仅能带动科创板放水,更能让整个 A 股市场活跃起来。"
科技企业上市绿色通道:首批 60 家企业定了?
数月前,市场传来消息,涉及卡脖子以及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完成上市。根据当时的消息,想要走绿色通道的企业需要符合多种条件,其中包括技术研发指标、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等要求。
事实上,有关绿色通道的消息,官方已经给出明确的指引。
早在今年 4 月,证监会已向外部透露了健全 " 绿色通道 " 机制的信息。
证监会发布的《关于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明确提及,要 " 集中力量支持重大科技攻关。加强与有关部门政策协同,精准识别科技型企业,优先支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健全全链条‘绿色通道’机制。"
时隔数月,最新消息传出,符合该条件的首批企业已经确定,名单数量大概为 60 家。不过,该名单仅为拟设名单,还需通过严格的审核方能确定最终企业名录。
融中记者了解到,这些企业都是前期经过基本摸排,各级申报,综合判断,以及与交易所提前沟通确定下来的。
从当前名单上的企业看,这些企业首先完全符合科创板 IPO 上市条件,比如在技术积累方面,符合研发费用、专利数量等要求,在财务方面,符合收入、利润等要求;在行业方面,符合行业竞争力等要求。
其次,这些企业并非一定能通过绿色通道的审核。目前,该名单仅为拟设。绿色通道只保证材料会受理,不保证就一定不会,更不能保证一定注册发行。
后续,这批企业还会经过严格的审查,包括财务数据是否真实,股权是否稳定,是否存在重大诉讼纠纷等,还需要交易所严格审核。
" 尤其会审查企业的合规性,包括系统性财务造假问题。"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融中财经。
所谓绿色通道,就是允许某些特定行业的企业不用排队,直接走快速通道上市。表面上看,这是为了支持国家战略发展,给那些有潜力的企业开个 " 后门 "。鼓励这些战略新兴企业,能提早一步在资本市场融资,以快速发展企业。
事实上,绿色通道并非新鲜事。
回顾过往,2019 年,科创板的设立就是为了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快速上市融资。通过注册制,诸多科技企业快速完成上市。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中芯国际。仅仅 19 天,完成闪电 " 过会 "。
中芯国际是全球领先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企业之一,也是中国大陆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配套服务最完善、跨国经营的专业晶圆代工企业,主要为客户提供 0.35 微米至 14 纳米多种技术节点、不同工艺平台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及配套服务。
2020 年 5 月 5 日中芯国际宣布将于科创板 IPO,公司的上市申请于当年 6 月 1 日获得上交所受理,6 月 4 日进入问询环节,6 月 7 日公司回复后,6 月 19 日上会审核通过,6 月 22 日提交注册,6 月 30 日注册生效,7 月 7 日申购,7 月 16 日上市,创造了科创板多项最快纪录。
业内人士看来,对于科技企业的上市绿色通道扶持,可以极大地缓解当前上市暂缓的压力,真正帮助一批科技项目,解决融资难问题。
随着 60 个项目名单的确定,他们背后的 VC/PE 也振奋起来。
VC/PE 苦退出久已!
事实上,传来上市绿色通道消息之时,已经有 VC/PE 机构开始摸查自身投资企业符合标准的数量。
" 内部还是紧锣密鼓的排查了一批,如果能有一个快速上市通道,对于投资人而言就是大大的好消息,尤其是在当前上市放缓的背景下。"
2023 年后,受到《证监会统筹一二级市场平衡优化 IPO、再融资监管安排》(以下简称 "827 新规 ")等政策影响,叠加 2024 年证监会与三大证券交易所陆续发布的系列规定,A 股上市门槛大幅提高,上市数量下降。
Wind 数据,2024 年前三季度合计仅有 69 家企业实现 IPO,较 2023 年同期的同比下降 73.86%。第三季度 A 股仅有 25 家企业实现 IPO,较去年同期的 91 家同比下降 72.53%。
2024 年第三季度的上市企业主要集中在创业板。创业板第三季度合计有 11 家企业上市,主板合计有 7 家企业上市,北交所有 3 家企业上市,科创板有 3 家企业上市。
二级市场上市数量收缩,直接导致了一级市场 VC/PE 机构通过 IPO 上市实现退出的数量将大幅降低。
一般而言,VC/PE 机构退出主要分为 IPO、并购、卖老股等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方式还是 IPO 退出。尤其对于一些明星项目,预期回报较高,通过二级市场上市从而赚取的成长差价实现高额退出,是最普遍的方式。
IPO 退出仍然是投资机构和企业家视为最优的退出方式,但由于市场环境和政策变化,IPO 退出的数量和金额,已经大不如前。
有数据显示,2022 年,有 VC/PE 投资的企业上市数量高达 400 余家,账面退出回报超过 6600 亿退出回报率为 430%,根据 LP 固投的数据,这一数值到了 2023 年,退出回报率 370%。2023 年 VC/PE 机构通过 IPO 退出的总体回报为 1049.18 亿元。
事实上,国内股权投资基金的存续期通常为 5~10 年,2018 — 2019 年大量基金集中进入退出期,各类统计数据显示,2018 — 2019 年存续 7~9 年的基金总体退出率相较存续 5~7 年的基金增加 24.1pcts,其中通过 IPO、股权转让、并购退出分别增加了 16.1pcts、3.6pcts、2.5pcts。目前 2014 — 2017 年成立的 PE/VC 基金集中进入退出期,退出需求很大。根据中基协数据,截至 2022 年仅有约 20% 的基金实现了退出,备案的存续基金数量超过 5 万只。
如此大量的资金,但是真正能从 IPO 退出的,仍是凤毛麟角。从上市企业数量看,今年前三季度仅为 69 家,今天 VC/PE 整体退出回报率,降幅将更加惊人。
这也意味着,从某种程度上,今年并不是 VC/PE 实现资本回笼的、为 LP 创造巨额回报的大年。
不过,随着中国资本市场逐渐成熟,未来,VC/PE 们也将依赖更多途径完成退出。日前,毅达资本董事长应文禄直言,从 " 增量时代 " 到 " 存量时代 ",IPO 和并购重组将成为 " 双主流 " 退出渠道。他表示,中国经济正在逐步进入以 " 存量经济 " 为主导的时代,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央企省企等一大批优势企业和有实力的企业,对产业链、供应链并购整合的意愿将会越来越强。另外,IPO 在中短期内将会成为稀缺资源,在证监会政策的鼓励下,并购整合将会变成资本市场的新动力、新趋势。
一级市场堰塞湖,何时打通?
目前,大量存续满七年的 PE/VC 基金面临集中到期,退出需求很大。但资本市场退出放缓,导致市场形成 " 堰塞湖 "。
IPO 收紧、破发率增加,上市后账面回报降低,融资难问题依然持续,并购交易规模明显回落,二级市场表现疲弱导致减持意愿降低,一、二级市场的估值倒挂更加严重等,这些变化直接导致了退出难度增加。
有业内人士直言,缓解 /VC/PE 退出难题的常规方法近年来有效性不断下降," 比如,沪深两市 IPO 放缓后,北交所可能无法完全分流上市压力;并购的市值管理作用有所减弱,2023 年 S 交易的积极性出现明显回落,分配实物股票等方法仍需观察。"
为了解决退出难题,4 月 30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 " 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 "。自此各地先后出台政策,支持耐心资本。
最典型的就是深圳提出的 " 大胆资本 "。
今年 10 月,深圳市委金融办发布了《深圳市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 — 2026)(公开征求意见稿)》(简称 " 深圳行动方案 "),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提出要发展 " 大胆资本 ",引领创投机构投早、投小、投科技,引起了市场广泛关注。
深圳行动方案提出,深圳将在引领发展 " 大胆资本 "、培育壮大 " 耐心资本 "、吸引集聚 " 国际资本 "、大力发展 " 产业资本 "、打通创投行业 " 循环梗阻 "、提供行业发展 " 最优服务 " 等六大方面重点发力。这一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深圳在推动创投发展方面进入了新阶段。
在实际操作层面,深圳已经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例如,深圳市科技创新种子基金就体现了多项创新:一是将基金存续期延长至 15 年,突破了传统 5~10 年的惯例;二是允许国资背景投资机构出资比例最高达到 100%;三是设立了科技创新种子基金风险补偿方案,将种子期企业或项目作为保险标的,利用科技保险机制来分担被投项目的科技成果转化风险。
耐心资本的呼吁之下,更多利好政策纷纷赶来。其中,延长基金期限、建立更健全的国资考核机制已经成为关键举措。
为此,各地也在松绑国有资本创投考核指标。今年以来,包括湖北、广东、上海等地出台相关规定,优化政府出资的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改革完善基金考核、容错免责机制,给予国资创投容错率和更长回收期限,支持引导国资成为真正的 " 耐心资本 "。
此外,针对国资创业投资 " 不敢投 "" 不愿投 " 等问题,国务院国资委提出,建立以功能作用为重点的创业投资基金全生命周期考核机制,既要 " 算总账 ",对整体投资组合开展长周期考核评价;还要 " 算大账 ",考核评价以功能作用发挥为核心,兼顾效益回报等要素,不以单纯追求财务回报为目标。
不过在落地方面,国资考核仍是一本 " 难算账 ",既要又要还要的要求之下,如何让这些政策真正落地,还需要有时间摸索和验证。
就在一周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继过去一年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对鼓励发展创业投资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政策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一次明确提出 " 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壮大耐心资本,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 "。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连续两年对创业投资定调,从 2023 年的 " 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 ",到 2024 年的 " 壮大耐心资本,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 ",确立了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在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重要定位,对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和促进创业投资行业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更强的政策支持下,耐心资本的到来,应该不会太久。
来源:融中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