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手术机器人的生死时速

创投圈
2024
06/28
22:11
分享
评论

沉寂已久的国产手术机器人,因一则公告再次掀起市场波澜。

6 月 27 日,微创机器人在开盘前发布公告表示,将以配股融资的方式,融资 1.17 亿港币,每股配售价为 9.1 港币,较前一日收盘价折价约 20%。

在港股市场,低价配股向来会引发股价动荡。今日上午开盘后,微创机器人股价快速下挫,最终收跌 18.58%。

微创机器人此番低价配股计划,充分暴露了国产手术机器人行业当下正面临着严峻挑战与困境:

一方面,微创机器人的配股时机,是在其股价最低之际;另一方面,在最低迷的前提下,配股价还要再折价近 20%。

若非情势过于紧迫,企业通常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进行融资。实际上,不仅是微创机器人,包括天智航当前也处境堪忧,股价低迷、账上资金 " 捉襟见肘 "。

已经上市的头部公司都走得举步维艰,那些没有上市的公司会好过吗?

" 优等生 " 开始考虑生存问题

不管是港股上市的微创机器人,还是科创板上市的天智航,都是整个国产手术机器人领域,充分享受过资本盛宴的企业。

在生物科技产业领域,国产替代向来吸引市场,手术机器人也是如此。

海外达芬奇等先驱们的成功,验证了手术机器人的临床价值与商业价值。不管是在腹腔镜,还是骨科等领域,手术机器人都发挥了极大的价值,并创造了惊人的财富。

当手术机器人在海外大放异彩的同时,国内还是一片荒漠。渗透率低、国产替代机会大,这样的故事,自然能够吸引无数的产业与资本入局。

天智航讲述的是 " 精而专 " 的故事,在骨科领域深耕。其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 " 天玑 ",在一台手术中承担的主要是导航定位的功能,主要解决 " 看不见、打不准、拿不稳 " 三大问题。并且,基于 " 天玑 ",公司希望持续迭代,性能变得更好,适应症覆盖范围更广。

作为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的领头羊,天智航在 2020 年便登陆科创板,并且在上市当天创下一天十倍涨幅的神话。

而微创机器人,则在讲述 " 大而全 " 的故事,其在手术机器人领域的管线布局颇为广泛。既有对标达芬奇的 " 图迈 ",也有与天智航、捷迈等国内外骨科选手对垒的 " 鸿鹄 "。另外,其还布局了经支气管手术机器人、TAVE 手术机器人等前沿领域。

总而言之,其他企业有的,微创机器人都有;其他企业没有的,微创机器人也有。根据公司所说,其是全球行业中唯一一家拥有覆盖五大主要和快速增长手术专科(腔镜、骨科、泛血管、经自然腔道以及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产品组合的公司。

这也使得,微创机器人是手术机器人领域最炙手可热的选手。上市之前,其融资规模已经超过 45 亿元,估值超过 250 亿元。通过港股 IPO,公司再次融资 15.6 亿港币,市值更是一举超过 336 亿人民币。

可以说,天智航和微创机器人,是整个手术机器人赛道繁荣的代表。在国产替代的巨大遐想空间下,市场对可能脱颖而出的选手下重注。

不过,天智航的十倍神话,没有维持太久。

上市后,天智航最高股价超过 140 元,最新股价只剩下 7.88 元;微创机器人的最新股价为 9.2 港币,较高点 73.45 港币同样打了骨折。

资本市场向来看预期。目前,不管是天智航还是微创机器人,都陷入了生死时速。天智航账上现金只剩下 2.79 亿元(截至一季度末),微创机器人也只剩下 5 亿元(截至 2023 年底)。

2023 年,天智航现金流净流出为 1.7 亿元,微创机器人经营性现金流流出额更是高达 5.68 亿元。也就是说,如果不能节衣缩食,微创机器人最多只能撑一年。也正因此,微创机器人发起了此轮低价配股融资。

曾经的 " 优等生 " 也不得不想方设法活下去。国产替代的空间依然在,但微创机器人、天智航当前的遭遇,无疑反应了国产手术机器人行业正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

入院不容易

对于手术机器人来说,比起研发,更为残酷的是商业化问题。

在美国,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成功,建立在医院的广泛覆盖上。目前,其在美国覆盖的医院数量在 90% 左右。有数据显示,达芬奇机器人不仅覆盖了美国 2/3 以上的中大型医院,社区医院的覆盖率甚至已经超过 70%。

但在国内,情况却截然相反,因为高昂定价," 入院 " 成了一个问题。

即便是国产手术机器人,定价也不便宜。根据天智航招股书,2019 年,其给经销的价格为 386 万元 / 台,直销的价格为 936 万元 / 台。换句话说,进入医院最终需要在千万元 / 台左右。

从医院配置手术机器人等高昂设备的流程来看,需要履行从使用科室提出设备申请,到按确定的采购方式进行采购等不少于 8 个关键环节。

涉及的机构及人员不但包括医院内部的使用科室、设备部门、财务部门、采购部门等部门及总会计师、主管院长等人员。有时还可能涉及到医院的上级主管部门,环节多,流程相对复杂。这就导致医院配置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所需周期较长,一旦某个或某几个环节出现停滞,则时间变得更为漫长。

因此,一般情况下,医院都是采取上一年立项和报预算,第二年走相关的采购程序。综合考虑上述情况,医院配置手机机器人的流程较长,导致企业的产品销售周期较长。

更重要的是,对于价格更为昂贵的手术机器人来说,当前采购由医院提出申请,却不是由医院自主决定,而是采用 " 配置证 " 模式。

2023 年 6 月 29 日,卫健委官网发出《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发布 " 十四五 "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的通知》。其中,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共 559 台,虽然相较于 " 十三五 " 数量大幅提升,但涉及 " 配置证 " 归属谁的问题。

目前,达芬奇也在国内竞争,不管是临床认可度还是实际操作来看,都远超国内选手。因此,在市场看来,达芬奇可能会拿走 50% 以上的市场份额。这也导致,微创机器人等国内诸多选手可能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

另外,还涉及到速度问题。有数据统计,截至 2024 年 5 月累计发放的 " 配置证 " 数量是 181 张,其中 2023 年发放了 111 张,今年 5 个月则发放了 70 张左右。如果下半年不能提速,是低于市场预期的。因为如果 2024 年只发放 150 张,意味着到 " 十三五 " 收官之年," 配置证 " 配额有可能发不完。

种种因素导致,国内整个手术机器人的入院表现,不及市场预期。

放量的考验

入院只是第一步,在行业 " 剃须刀 + 刀片 " 的商业模式下,手术机器人还面临着放量的考验。

因为入院后,手术机器人后续的使用还涉及诸多问题。

一方面,这涉及到医生接受度问题。国内手术机器人进入临床手术应用实践较短,机器人辅助手术尚在起步期。在这期间,医生对于新技术的使用存在学习和接受的过程,而部分医生作为现有体制的既得利益者,不愿意机器人进入医院,不愿意尝试机器人手术。

换句话说,手术机器人的普及,还考验到企业的教育能力。例如,天智航骨科机器人的培训,涉及两个环节:

首先,会有定期专题培训班,对已装机用户或潜在装机用户统一进行为期 2 天的培训课程;

其次,装机后场地培训,内容为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原理介绍、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手术适用证的范围以及产品操作技巧等。另外,还需要十次手术指导。

另一方面,是价格相较于常规手术更高的现实问题。

目前,机器人使用费是新增项目单独收取,术中使用的无菌定位工具包也未单独纳入医保范围,均需要患者自费,增加了经济负担。

以天智航的骨科机器人为例。

一台骨科机器人手术收费包含机器人使用费、手术费、麻醉费、住院费、输血费、药费、检查费、耗材费等。

根据天智航招股书,在骨盆骨折和股骨颈骨折手术中,在使用机器人的情况下,机器人辅助手术患者负担较传统手术变动金额在 -0.06 万元至 0.62 万元之间 ; 而在使用机器人和一次性无菌定位工具包的情况下,患者的负担相较传统手术,会增加 1.14 万元至 1.82 万元。

在胸腰椎手术中,在使用机器人的情况下,机器人辅助手术患者负担较传统手术增加 0.96 万元至 1.23 万元 ; 而在使用机器人和一次性无菌定位工具包的情况下,患者的负担则会增加 2.16 万元至 2.43 万元,患者负担增加幅度明显高于骨盆骨折和股骨颈骨折手术。

在费用更高的情况下,不管是患者还是医院,都会做更多考量。

因此,目前手术机器人,一方面是入院难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入院后还存在使用率有限的困扰。机器人销售难,后期耗材销售同样难,综合因素导致,企业创收有限,难以实现自我造血功能。

这种情况下,它们不得不为生死而战。

总结

总体而言,国内政策对于手术机器人的支持力度在逐步加大。这或许预示着,整个手术机器人的行业,也会逐步跟上海外的发展节奏,打开更多的市场空间。

不过,在此之前,诸多的国内选手,需要面临生死考验。正如上文所说,上市头部企业的生存现状都尚且如此,未上市企业的生存情况将会更糟糕。

例如,此前 IPO 失败的精锋医疗,生存空间略显逼仄。根据招股书,截至 2022 年末,精锋医疗账上货币现金余额仅剩下 1.56 亿元。而悲剧的是,在遭受举报风云后,精锋医疗终止 IPO 计划,这无疑为其未来发展之路增添了重重挑战。

当然,在国产替代的主旋律下,手术机器人行业在国内,必然会迎来美好的明天。但对于参与其中的每一位选手来说,首要任务是熬过寒冬,活下去。

来源:氨基观察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