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 后华人整顿 AI 圈,创业估值超 1300 亿,跑出 4 家独角兽

创投圈
2024
06/14
21:11
分享
评论

北京这几天雷霆暴雨,在地球另一边,刚开完苹果 WWCD 大会的加州一直阳光灿烂,那里涌动着 AI 的浪潮,之中也有华裔身影频频出现。

美国麦克罗波洛智库 4 月发布《全球人工智能人才追踪调查报告》,报告指出美国的顶级 AI 人才主要是华人,占比高达 75%,且占比还在提升。AI 行业存在大量华人的事实也证明了华人人才的重要性,在 OpenAI、Microsoft、Meta、Amazon 等 AI 顶级公司中有着不少担任重要岗位的优秀华人。

乌鸦君搜罗到 20+ 家备受瞩目的华人初创 AI 公司、30+ 位华人创业者,估值总额约191.4 亿美元(约合 1388 亿人民币)!他们中跑出 4 家独角兽95 后创业占一半

与此同时,"MIT 华人女科学家融资 2 亿美元 "、"19 岁辍学少年创办 AI 独角兽 "、" 美女千金勇闯 AI 视频生成圈 " ……这些堪称爽文的华裔创业故事也让我们看到 AI 的更多可能。

AI 的牌桌已然准备好,各方势力纷纷下注,从学院派到再创业大佬派,华人创业者是埋头赶路还是弯道超车?

AI 领域华人创业者总览,红色标记为独角兽企业,粉色标记为女性创业,绿色标记为 95 后创业(来源:乌鸦智能说)

融资和估值疯狂,扎堆挑战视频生成领域

在创业方向上,华人涉足的领域广泛,从模型层的算法创新(Imbue、Pika、HeyGen、Rabbit 等),到应用层的各种垂直行业解决方案(Class Companion、TextQL、Plenful、Moonhub、Pahdo Labs、Ambience Healthcare 等),展现了华人在 AI 各领域的广泛影响力。

在众多 AI 赛道之中,视频生成这股风潮华人的参与度尤其高。就今年 3 月,三个华人创立的 AI 视频生成创企(Haiper、爱诗科技、HeyGen)扎堆获得了融资,而且融资额都过了千万美金。

AI 领域华人创业项目融资情况,红色标记为独角兽企业(来源:乌鸦智能说)

估值总额高达 191.4 亿,跑出 4 家独角兽

华人创业 AI 估值总额高达 191.4 亿美元(约合 1388 亿人民币),已经跑出了Scale AI、Cognition AI、Imbue、Cresta这 4 家独角兽。成立于 2016 年的 Scale AI 估值已达到 138 亿美元,其他较年轻的独角兽公司估值都在 10~20 亿美元之间。

AI 初创公司 CognitionAI旗下 AI 程序员 Devin 上线几周即获 20 亿美元融资,母公司估值半年内翻 6 倍达 20 亿美元。该公司拥有者华人金牌程序员团队:CEO Scott Wu,CTO Steven Hao,CPO Walden Yan。

华人女科学家创办的 Imbue在去年第三季度获英伟达资助,这一家初创公司只有 20 名员工,并未发布任何面向公众的产品,但凭借投入诸多 AI 大佬看好的 AI 智能体领域,获得了业界佼佼者组成的投资天团。

这些 AI 创业崛起的速度也非常惊人,从 2020 年正式启动到成为科技独角兽,基于生成式 AI 服务销售的Cresta 仅仅只用了 2 年,是目前全球发展最快的人工智能企业之一。

AI 赛道融资和估值疯狂,但降温趋势初现端倪,融资奇迹恐难再现。研究机构 CB Insights《2023 年人工智能(AI)行业现状报告》显示,2023 年全球 AI 初创公司融资总额下降 10%,融资交易量创下了自 2017 年以来行业新低。

再创 Sora?视频生成大爆发,垂类 AI 火热

视频生成无疑是华人创业拿到最好成绩的领域。Sora 仅凭几个视频的发布,立即轰动全球 AI 领域,在技术圈点燃了大家关于视频大模型的热烈讨论,在文生视频大模型领域,并非 OpenAI 的 Sora 一枝独秀,华人创业的Pika、HeyGen、Haiper也在此赛道上打得火热。

自去年推出 AI 视频创作应用以来,HeyGen 取得了显著的收入增长,年度经常性收入(ARR)已经达到 1800 万美元。最近,HeyGen 获得了由 Conviction Partners 领投的 560 万美元风险投资,估值达到 7500 万美元。

AI 视频产品中,Pika 的融资额是最高的。近日,Pika 拿着 8000 万美元新融资又杀回来了,投资者包括 Spark Capital(领投)、Lightspeed 和 Greycrof 等著名机构。Pika 回应量子位,本轮投后最新估值将来到 4.7 亿美元。

除了视频生成,华人创业也非常偏好垂类 AI,将 AI 应用到已有的商品当中,用 AI 提高已有技术或项目的性能、竞争力和客户满意度。例如 YC 今年投资的活动策划公司 Nowadays,独角兽 AI 教育企业 Cresta,以及 AI 医疗企业 Plenful 等等。

对于这些令人新潮澎湃的赛道,华人初创也面临着产品技术存在缺陷、技术不稳定等挑战。相当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创业史复杂的 Rabbit,公司在 1 月推出小型 AI 智能设备预售销量迅速突破 10 万台,却在几个月后被 " 打假 ",iFixit、Engadget 通过拆机和评测,认为它 " 没有运行人工智能计算的内部结构 "。

全员出身 MIT、斯坦福等,95 后创业占一半

MIT 成华人创业工厂,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领域有优势

华人创业近乎全员拥有世界顶尖大学的学历背景,如麻省理工学院(MIT)、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等,其中MIT 毕业生占比最高,Nowadays、Yondu、Imbue、Ambience Healthcare 的创始人都是出身于 MIT。这基本契合了知名创业数据库 Crunchbase 的数据,他们发现 2022-2023 年期间,融资超过 100 万美元的美国初创创始人毕业学校,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位列前三。

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电子工程是华人的优势领域,。而在在工作经历方面,不少人曾在全球知名科技公司如谷歌、微软、IBM 等担任关键技术或管理职位,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人脉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 名校辍学 " 也成为一个成为 AI 大佬的经典剧本。斯坦福女博士郭文景参加 AI 电影节时,不满意 Runway 和 Adobe Photoshop 当时的 AI 工具,于是便在去年 4 月辍学创办 Pika,无独有偶,OpenAI 权力中心人物山姆 · 阿尔特曼同样从斯坦福辍学创业。

一些已完成学业的大佬对名校课程也颇有微词。例如 TextQL 创始人 &CEO Ethan Ding 在领英里写到,他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程学院,但这段学习 " 根本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 ",还挺幽默的。

团队年轻化,兴趣驱动 95/00 后扛大旗

相比整顿职场,成为一名 AI 大佬更让人心潮澎湃,95 后华人正在组建自己的 "AI 梦之队 "。AI 圈中的华人初创创始人,95 后占一半,如 Cognition AI、Pahdo Labs、New Computer,甚至 FlowGPT 和 Kinesys AI 是00 后创业

21 岁的党嘉成创办全球最大的 FlowGPT的过程,充分诠释了 " 产品类的创业是完全不需要非常多经验的 ",从 "0" 到产品做出来上线,党嘉成一共只花了三天时间。Kinesys AI 创始人 &CEO Nemo Yang14 岁的时候,就因为喜欢计算机,只身前往硅谷留学,后来他只花了两年时间就拿下了佐治亚理工学院本硕学位,毕业后开发了目前 AI 开发者们最需要的大模型中间件 Cortex,这也是他们获得资本青睐的原因。

这些年轻华人在校期间,已在 AI 方面拥有了深刻的洞察和研究,并能够敏锐嗅到 AI 趋势,并对现有技术进行批判和反思。

女性创业占 20%," 热辣滚烫 " 蜕变人生

21 家华人 AI 公司中的女性创业的有 4 家,近 20%,30+ 位华人创业者中女性有 6 位。除了上文提到的独角兽Pika、PlenfulClass Companion以外,Imbue、Nowadays、Moonhub这三家也都是女性创业。

Imbue 创始人 &CEO 邱侃君 ( Kanjun Qiu ) 关注 " 人 "、" 文化 " 和社会组织,致力于通过理解机器的思维方式来实现通用智能。在融资过程中,他们有意避免了与风投公司的会面,非盈利组织会对公司成长更有耐心。Nowadays 是姐妹花创业,两位创始人 Anna Sun 和 Amy Yan 致力于做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活动策划助手,可以自动联系场地、管理谈判并控制预算。

无论是 Pika CEO 郭文景,还是 Imbue CEO 邱侃君,亦或是 Nowadays 的 Anna Sun 和 Amy Yan,这些女性创业者表现出的心理负担也很 " 轻 ",体现出了 " 因为热爱而无所畏惧 " 这种不一样的气质。

结语

除了基础素质过硬,华人他们对视频、垂类 AI、AI 基础设施等赛道,有着自己的理解,为全球 AI 应用的普及和商业化带来强劲的活力。未来这些有识、年轻、有钱的华人创始人如何深耕细作、不断突破技术瓶颈,为大模型基础设施领域、AIGC 生成领域、垂直行业 AI 领域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乌鸦智能说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