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的极简主义,正在催生新的消费主义

创投圈
2024
06/12
22:37
分享
评论

全民自媒体时代,真正只是单纯分享的博主少之又少,大多数自媒体博主的目的都一样:变现。极简博主也不例外,他们中的大多数未必真的相信自己所宣扬的理念,而是在利用极简的理念来为自己收获流量和品牌赞助。那些教人如何做极简博主的笔记,看上充满讽刺意味:你并不需要真的践行极简的生活方式,只需要一个白色的背景板,把不同的东西分批拿出来拍照,再配上具有煽动性的文案即可。

2013 年,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在中国出版," 断舍离 " 的理念迅速席卷至各个领域," 断舍离 " 成为了一个专有词。近年来,这个词披上了 " 极简 " 的外衣,在社交网络上重新火了起来,在大环境浮躁、消费降级的当下," 极简 " 仿佛成为了可以治愈一切的良药,也成为了社交网络上的流量密码。

跟着小红书学极简,结果花钱更多了

小美是从半年前开始在小红书上关注极简博主的。当时是岁末,小美想要对家里进行一番大扫除,又觉得有点无从下手,作为小红书重度用户的她开始在小红书上搜索各种大扫除技巧,看到了一个关于如何扔掉废弃物品的笔记,里面详细列出了 "100 件断舍离清单 ",很多都是她之前忽略了的物品。小美花了一个周末,照着清单执行了一遍,收拾出来十几袋衣服鞋帽和杂物,处理完之后,小美觉得家里确实清爽了不少。

尝到甜头的小美,开始关注了一些极简博主。在这些极简博主的分享中,他们的家一尘不染,客厅空空荡荡," 没有茶几 " 是标配,有的连沙发都没有,餐桌上除了鲜花什么都不放,餐巾纸要收在柜子里,打开衣柜,他们的衣物也不多,且大多是极简款。

这些博主向粉丝们分享着自己的心得:家是最好的风水,家里一定要干净整齐;衣服不要多,买一件衣服就要扔掉一件甚至多件,要学会用配饰来搭配出自己的风格;一个季度都没穿的衣服就可以扔掉了;买东西要遵循 " 长期主义 ";没用的东西还留在家里会损害家里的 " 气场 "。

小美看着自己普普通通的家,经过大扫除之后的屋子还算干净整齐,但相比这些博主晒出来的照片,怎么看都觉得家里太臃肿。看来自己的 " 极简 " 之路还任重道远呢,小美开始更加深度的进行断舍离。

按照这些博主的标准,一个季度没穿的衣服就可以扔掉了,小美扔掉了不少前几年买的衣服,既有淘宝凑单买回来穿了一两次就闲置了的衣服,也包括一套价值不菲的西装—— " 现在的工作没有穿西装的场合,留着占地方 "。博主们宣扬的 " 买东西要有长期主义 " 深深地启发了小美,她开始觉得自己在淘宝买的几百元的包不够长期主义,既然买精不买多,这些 " 便宜货 " 就显得不够上档次,还是得有点长期主义的包才行,小美很快找朋友从欧洲买了一只奢侈品包回来—— " 这个包可以用到老,够长期主义了吧 "。扔完旧衣服,到了换季的时候,小美发现自己衣服不够穿了,于是又购买了一批新衣服,考虑到自己要走极简主义,这次她刻意选择了自己以前很少尝试的基础款风格,并且搭配了一些配饰。当然,化妆品也要既极简又长期主义,小美觉得自己的梳妆台上平价化妆品太多了,颜色不统一,看起来不够高级,趁着电商大促买了一套某大牌化妆品,拆快递的时候小美感到快乐极了,大牌化妆品简洁的外观设计看起来更有质感,摆在梳妆台上确实更显高级。

除了自己的衣服鞋包化妆品,小美还对家里的家具和家居用品进行了不少调整。首先,小美二手卖了极简博主眼中家里最没用的家具——茶几,客厅里确实显大了不少。厨房里不常用的锅碗瓢盆也被小美扔了很多,只留下外观更好看的那些。家里的不锈钢炒锅看着太普通了,换成极简博主推荐的白色珐琅锅,不得不说,厨房的颜值确实提升了不少。为了使家里的收纳显得更整齐,小美买了全套无印良品风格的收纳盒,整齐划一的半透明白色看上去确实更简洁。此外,为了有一个像极简博主们一样温馨美好的家,小美还订购了包月鲜花,让家里餐桌上随时摆放着鲜花。

极简了一段时间之后,小美家的颜值得到了大幅提升,但随即也出现了一些副作用。昂贵的西装刚扔了没多久,小美突然要参加一个严肃的会议,主办方提出了着装要求,小美不得已又去采购了一套西装。奢侈品包买回来也不太舍得背,尤其是坐地铁过安检时总有点心疼。好看的白色珐琅锅使用起来没有原来的不锈钢锅顺手,而且没多久就刷不干净了,颜值骤降。最重要的是,这几个月因为一直在买新东西,小美的工资几乎都月光了,原本以为极简并没有让她省下来更多的钱,反而消费更多了。

在小美看多了极简博主的分享以后,突然觉得有点审美疲劳。很多博主从未晒过自己家的全貌,每次都只是在一个小角落里拍照,千篇一律的白色背景和文案,无非每次晒的东西不一样。让她真正祛魅的是,关注时间久了之后,她发现有的博主每次晒的衣服鞋包加起来数量比她都多,远远算不上极简,且很多时候都是软文。小美突然意识到:自己过去几个月痴迷的不是真正的极简,而是一种打着极简旗号的消费主义。

全民自媒体时代,真正只是单纯分享的博主少之又少,大多数自媒体博主的目的都一样:变现。极简博主也不例外,他们中的大多数未必真的相信自己所宣扬的理念,而是在利用极简的理念来为自己收获流量和品牌赞助。那些教人如何做极简博主的笔记,看上充满讽刺意味:你并不需要真的践行极简的生活方式,只需要一个白色的背景板,把不同的东西分批拿出来拍照,再配上具有煽动性的文案即可。

想要极简,反而差点抑郁

与小美跟着极简博主学极简不一样,小蓝入坑和退坑 " 断舍离 " 都更早,动机上更加的自发,行动也更系统。

小蓝是从村上春树的小说《1Q84》开始的,《1Q84》里的女主角青豆过着极其自律的生活,她酷爱阅读,但从不藏书,每读完一本书就立刻去二手书店卖掉,家里没有任何多余的物品,身体也没有一丝多余的赘肉。这样自律又精致的生活方式使小蓝受到了深深的触动,小蓝想要立刻开始这样的生活,为了将断舍离践行得更彻底,在动手之前,她还集中阅读了几本关于断舍离理论和整理收纳的书,进行了足量的知识储备。

在对家里的杂物、衣服、书籍进行了一波集中清理后,家里干净整齐了不少,小蓝的心理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满足,于是,她决定更进一步:非必要不购物。在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小蓝都只购买刚需物品,几乎不囤货,也不购买衣服鞋帽等。按理说,更进一步的断舍离应该使小蓝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但实际上小蓝觉得自己过得很压抑。

一方面,小蓝发现,维持家里的极简是一件需要耗费大量心力的事,家里的物品少了," 容错率 " 变得更低了,稍微一有点瑕疵就会让她坐立难安;另一方面,自己的断舍离行为并没有获得家人的完全支持,每次看到家人买一些 " 无用的物品 " 回来,她就会觉得难受,甚至会与家人发生冲突;而最终使小蓝放弃极简的是她逐渐意识到,自己本身就是一个物欲很强的人,压抑自己的物欲很难让她感到自洽。想明白之后,小蓝立刻下单了购物车里放了很久的两条裙子,因强迫自己断舍离而带来的阴霾在付款的一瞬间一扫而空。

不过,事后复盘,小蓝并不觉得这段断舍离的经历毫无意义,经过了扔东西带来快感、压抑物欲带来不适和补偿性购买以后,小蓝感到对自己物欲的认知达到了 "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 的第三重境界。她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物欲和人与物品的关系:物品终究是为人服务的,如果明明有物欲还强迫自己极简,那就是本末倒置了。小蓝对家人的购物行为也不再苛刻,20 年初,小蓝家人此前偶然囤的口罩、消毒液都派上了用场,小蓝还暗自庆幸自己及时接纳了家人囤积物品的行为。

在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里,女主角麻衣是一个对极简有着近乎变态追求的人。麻衣从小跟外婆和妈妈一起生活在一个堆满各种物品的房子里,一家人都经常找不到需要的东西,一个偶然的契机让她开始意识到这样的生活非常不便,因此从自己的房间开始进行整理和丢弃,结婚后甚至做到了起居室里空荡荡没有任何物品。在麻衣看来,所有任何稍显无用的东西都需要丢弃,甚至连结婚戒指都可以扔掉,这样的 " 变态 " 行为使观众忍不住发出 " 咦惹,有这个必要吗?" 的评论。但在电视剧的后半段,在大地震后需要重建老房子的契机下,麻衣与家人进行了更多的交流,逐渐意识到 " 物品不是主角,人才是 ",藉由极简的生活方式对亲情、爱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没有精神追求的极简,只是一盘散沙

在众多类似 " 你真的需要多少物品吗 " 的灵魂拷问般的笔记轰炸下,很少有人真正想清楚: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极简当然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未必适合你,也未必真的就更高级。

断舍离、极简的理念之所以风靡全球,不在于其是否 " 高级 ",而是它提出了一种从人与物品的关系的视角来更深层次认识自己的方式,核心仍然是每一个个体本身,盲目跟风只会背道而驰。在对书籍进行断舍离时应该明白,书籍本身只是知识的一种载体,重要的是读书而不是藏书;在对手机 APP 进行断舍离时应该明白,娱乐的目的是使人愉悦和休息,而不是造成负担;在对通讯录进行断舍离时应该明白,重要的不是斩断不必要的人际关系,也是更加珍视值得维护的关系。

社交平台上宣扬的 " 极简主义 " 逐渐变形成消费主义,正是因为很多人对自己认知的不清晰,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精神追求的极简,终究只是一盘散沙,被消费主义的风一吹就散了。

来源:来咖智库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