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大模型是 2023 年迄今资本市场最热门的名词,在美国如此,在中国也是如此。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每天都可以看到咨询公司和自媒体宣布 "AI 大模型在中国掀起了一波投资热潮 ",甚至言之凿凿地宣称 " 大模型赛道已经吸引了数百亿 / 上千亿投资 "。在上海和北京举行的 AI 博览会或研讨会都爆满了,好像所有的分析师和基金经理都在出席,并且在现场拍照发朋友圈。在很多人眼中,大模型(以及 AIGC 应用)已经成为堪比当年的新能源和芯片的超级投资赛道,是一场及时雨,可以仅凭一己之力,引领涵盖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 " 资本盛宴 "。
然而,我看到的实际情况不支持上述观点。在与熟悉的一级市场投资人和创业者深谈之后,我发现 AI 大模型在所谓 " 资本圈 "(尤其是创投圈)的实际热度远远比不上它在社交媒体的热度;投资人固然在关切 AI 赛道,但很大程度上停留在 " 口惠而实不至 " 的状态。至于所谓 " 大模型赛道已经吸引数百亿 / 上千亿投资 " 的说法,更是形同梦呓,与事实完全相反。
总而言之,我看到的情况是:
对 "AI 大模型 " 的炒作局限于二级市场,准确地说是 A 股二级市场。
在一级市场,投资人乐意学习、调研 AI 项目,但是投资十分谨慎。
AI 赛道创业公司极难获得投资,诞生的 " 独角兽 " 数量极少。
互联网大厂对 AI 大模型投入了许多内部资源,但很难称之为 " 投资 "。
毫无疑问,在 2023 年上半年的 A 股市场,任何与大模型、AIGC 沾边的上市公司都会被恶炒。问题在于,A 股市场的 TMT 行业一贯与实业脱节,对一级市场的传导机制很弱,这次也不例外。我们都知道,无论 A 股市场把 360、昆仑万维、汤姆猫、中文在线……这些公司炒到多少亿市值,都不会有多少资金真正流向 AI 大模型及应用开发本身;这种炒作仅能提高 " 大模型概念公司 " 高管的离婚率。
而一级市场的风险投资人固然很乐意学习大模型、参加 AIGC 展会、调研 AI 基础研发和应用项目,不过真正下手投资的时候会非常谨慎。因此,国内 AI 赛道的创业公司,无论处于大模型研发还是应用领域,拿到融资都非常困难。迄今为止,整个赛道也就诞生了 MiniMax、光年之外等寥寥无几的 " 独角兽 ",其中光年之外还因为王慧文的抑郁症而半路折戟。此外,就连王小川的百川智能获得的投资也相当有限,遑论其他没有背景的创业公司。
当然,整个互联网行业对 AI 大模型的投入十分巨大,多家互联网大厂均将其列为 " 一号位工程 ",乃至暂停了许多基础研发项目以便集中资源。问题在于,这种内部投入不能称为 " 投资 " ——某家大厂内部分配了 100 亿元的资源用于大模型方面的招聘、购置硬件设备或租用云服务,我们很难说它 " 对大模型赛道投资 100 亿 ",因为资本市场所谓的 " 投资 " 是一种对外行为。
所以,AI 大模型在 " 资本圈 " 的实际热度被严重高估了。有人乐观地认为,接下来几个月,实际热度会大幅提升,因为生成式 AI 的监管措施落地了,更多的人才和资源涌入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也更加正规了。我不这么认为。事实上,国内的 AI 创业赛道面临着两个根本性问题:第一是行业自身的问题,第二是国内风险投资界的供给问题。这两个问题均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
先说第一条。AI 大模型的基础研发是一门高度专业化、十分狭窄的细分赛道;它又是一门极端烧钱、对资本开支要求极高的生意。二者结合,就导致了实际能投大模型的风投基金非常少。MiniMax 能拿到较高估值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成立得早,在两年多的历史上有了较多积累;2023 年以来才成立的新公司,绝大部分并不能让投资人安心(光年之外本来可以成为例外,但是很可惜)。
至于 AIGC 应用这条赛道,其理论上限可以远远高于大模型研发自身,但现在很大程度上也还停留在纸面上。国内一级市场为了一项前沿技术的 " 消费级应用 " 而随便一掷千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大家都知道,在互联网流量红利耗尽之后,任何新技术的应用都很难像 5-10 年前那样迅速成长起来。何况,在可见的未来,国内的消费级 AIGC 应用将很难使用 GPT 等海外大模型,只能基于国内的水平较低的模型,这就进一步限制了它们的发展前景。至少就一级市场而言,此时此刻,"AIGC 应用 " 还是一个空有关注度、很难拿到真金白银的赛道;我估计这种现象还将持续一年以上。
再说第二条。自从 2021 年以来,整个国内风险投资 ( VC ) 领域在供给端的趋势就是:美元基金每况愈下,人民币基金的资金来源从 " 市场化 " 不断转向 " 国资化 "。美元基金的退潮自不必说,在美股市场对国内企业半关闭的状态下,它们一直在主动或被动地收缩战线。对于人民币基金而言,无论它们自身的管理人 ( GP ) 是什么性质,其资金来源都越来越依赖地方国资平台,因为那是目前唯一还比较畅通的筹资渠道。
既然拿了地方国资的钱,人民币基金就必须给地方政府一个交代,而地方政府最关心的是本地就业和 GDP。新能源、半导体、生物医药都属于产业链很长的现代制造业,有利于 GDP,而且其中必然有某个环节有利于就业;AI 大模型却不是这样的。即便某个大模型创业公司愿意把研发团队整体搬迁到某个省(那是不可能的),它为当地创造的就业仍然可以忽略不计。至于 AIGC 应用服务,如果今后发展起来,创造的 GDP 也只会属于北上广深(最多加上杭州)等少数一线城市,大部分地方对其毫无兴趣。
如果是在 5-10 年前,人民币基金还可以 " 暗度陈仓 ",拿着地方国资用于发展 " 芯片等硬科技产业 " 的钱,投到大模型赛道里去。可是现在,地方国资已经非常精明了,在出资时往往附有严格的限制,从而堵上了一切漏洞。例如,在医药投资领域,国资 LP 甚至会对 GP 要求 " 只准投医疗器械里几个非常狭窄的类别,不准投的别的器械,更不准投医疗器械之外的赛道 "。对于 TMT 领域就更是如此了。毫不夸张地说,若不得到国资 LP 的认可,大部分人民币基金在 AI 赛道休想投出一分钱。
除了美元基金和人民币基金之外,国内风投行业还存在另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即以互联网大厂为核心的企业风险投资 ( CVC ) 。遗憾的是,从 2021 年以后开始,互联网大厂的投资业务不断收缩;至于其他行业的企业,就更缺乏足够的财力了。对于互联网大厂而言,发展生成式 AI 的重心仍然在于内部,对外投资更多地是发挥 " 寻找备胎 " 的作用。众所周知,备胎不需要有很多个,也不需要赋予其很高的估值。
是的,主管部门出台了一些扶持生成式 AI 产业的文件;是的,官媒在为大模型及相关应用叫好——可是这些扶持,仍然远远无法与当年新能源、半导体、生物医药等赛道获得的扶持相提并论。而且,这些扶持的效果很大程度上落到了互联网大厂而非创业公司头上。AI 赛道创业公司获得的实惠,可能还比不上第二次版号危机之前的游戏行业。
上述事实应该不会影响 A 股市场对大模型的炒作,因为众所周知,A 股市场由其自身的(背离基本面的)逻辑决定。AI 大模型究竟有没有引领国内的 " 资本市场盛宴 ",纯粹取决于你的视角:盛宴仅仅存在于 A 股二级市场,如果你把这个市场排除掉,那就没有任何盛宴可言了。
来源:互联网怪盗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