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哎呀音乐
「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
光是看到这行字,我脑子就已经开始单曲循环了,朋友被这首歌荼毒了两天后,不禁感叹:
更离谱的是,有网友提出可以用《老鼠爱大米》的调子唱这个主题曲,我可真是谢谢您嘞!这下需要两碗孟婆汤了!
B站音乐区里,那些唯爱整活儿的up主们更是把这首歌玩出了新花样,每次点开B站,我都要被他们的才(离)华(谱)所震撼。
在大家都以为蜜雪冰城终于有钱做广告歌的时候,突然有人发现,这首被大家玩儿坏了的主题曲,居然改编自美国一首民谣《哦!苏珊娜》,这首歌于1848年发布,早就进入公共版权领域。
从作曲的角度而言,本身原版的《哦 !苏珊娜》,已经具备了一首高传唱度歌曲该有的特征:
1)较快的速度(大致106左右)
2)简单好记,不停重复的节奏律动
3)反复循环洗脑,且跨度较小,易于传唱的旋律
而《蜜雪冰城甜蜜蜜》直接把原本就具备神曲底蕴的曲子进行了简化,将这首作品彻底变成了洗脑神曲。
蜜雪冰城不愧是你!将「穷」字贯彻到底! 哈哈哈哈开玩笑的,其实蜜雪冰城真的花了钱,不信你看我分析。
节奏
先看红框部分,原版的《哦!苏珊娜》,乐句是从前一小节的弱拍的后半拍,或者后四分之一拍的位置进入;而《蜜雪冰城甜蜜蜜》,砍掉了开头这些一闪而过的十六分音符,直接从每一小节的正拍进入;
相比之下,《蜜雪》进入乐句的位置,更加简单,大部分普通人都能够轻松驾驭;
再看蓝色划线处,原版的节奏相对更加细碎、多变,多使用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以及附点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改编后的《蜜雪》将这些原本略显复杂多变的节奏,都改成了更简单的连续八分音符;
最后是黄框,《哦!苏珊娜》每句的律动有细微变化,同样的位置,上一句是两个八分音符,下一句可能就换成了前十六后八,或者附点八分+十六分这种节奏(黄色、绿色、黑色)。
这样的变化稍显细碎,一般听众不太容易记住那么多变化,对于传唱度来说是一种削弱,而《蜜雪》的一、二、四句,节奏律动则是完全相同的(黄色)。
听众在听的时候,不用刻意去记、去考虑下一句有什么变化,唱完上一句,下一句直接无脑重复即可,大大降低了记歌的难度,听一遍就会唱。
而改编后的这个核心节奏是这样的:正拍进入,两个八分音符为一拍。
红色部分是两个八分音符 组合而成的节奏型,正是这首歌的骨架,不宜过多变动; 蓝色则是相对可以变化、替换的部分。
这首歌有的地方是附点八分+十六分音符的节奏(绿色),有的是前八后十六的节奏(黄色),这些地方可以换成四分音符、两个八分音符、前十六后八、前后十六中八、十六分+附点八分、4个十六分等等节奏型。
这种「在强拍的位置以两个八分音符为骨架、弱拍可替换」的节奏型的构成主体律动的模式,写出过很多的洗脑神曲。
比如这首经典的儿歌《小蜜蜂》:
是不是和《蜜雪》很像?画红色的是强拍的位置,是固定的八分音符,画蓝线的弱拍的位置,是替换成四分音符的可变化部分。
再比如这首《铃儿响叮当》:
这节奏框架是不是也很眼熟?红色强拍位置是两个八分音符,蓝线弱拍位置就是我上面说的那些节奏型的其中几种。
然后,精彩的来了!
如果我们将这个节奏型,所有音符长度都放大一倍,给它整体抻长,那会得到什么呢?
所有时值扩大一倍,变成两个四分音符,依然作为核心的骨架部分,其他部分可以有变化。
在这样的节奏型下,也有很多你熟悉得耳朵都要起茧子的歌曲,比如 最典型的《欢乐颂》:
《Five Hundred Miles》也用到了这个经典的节奏型:
爸妈最爱的《万水千山总是情》:
还有毕业季KTV必点曲目——《再见》: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这种节奏型写出来的高传唱歌曲,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
可以说,以两个八分音符为骨架,以及将它拉抻成两个四分音符为骨架,甚至再扩大成为两个二分音符为骨架,这种节奏型就是一个天然适合写洗脑神曲的律动模板。
旋律
《蜜雪冰城甜蜜蜜》的旋律有90%照搬了原曲,保证了传唱的可能性。
毕竟《哦,苏珊娜》是历史上最有名和最流行的美国歌曲之一,在这首歌曲出现之前,没有哪个美国歌曲能够卖出5000份,而它则售出超过10万份。
所以《哦,苏珊娜》这首歌本身的旋律就已经足够洗脑。
1)基本由 五声音阶 构成主体,除了极少数地方用到了4级(红色)。五声是一个怎么写都不会太难听的音阶,彼此间的音程关系是和谐的;
2)每个音与音之间的音程关系,都是二、三度 这些很常见且和谐的关系,没有大范围的跳动,易于传唱;
3)主体旋律的组成音,基本就是最基础的三和弦组成音 (蓝色),符合大多数人的听觉习惯;
4)用到了一些很经典的上口的动机,这个动机在很多儿歌、以及简单上口的歌里,都有所应用(黄色):
不过《蜜雪冰城甜蜜蜜》也在个别细节的地方进行了微调。
原曲《哦!苏珊娜》的倒数第二句这里,旋律是一个持续走高的趋势,用到了高八度的1级音(红色);而《蜜雪》虽然也保持了这种走高的趋势,但是明显更克制一点, 仅仅在同一音组的6级上点了一下(红色);
这种旋律音高上的处理,减小了歌曲的跨度,《哦!苏珊娜》原曲是8度(蓝色); 《蜜雪》仅有6度 。
这是一个对绝大部分普通人来讲都能很好驾驭的一个音程跨度,不会出现唱不上去的情况。
在搜集素材的时候,我发现了国内也有许多直接用这首歌旋律翻唱的歌曲,譬如许冠杰的《有酒今朝醉》,还有广东的拜年歌《齐齐贺吓你》、儿歌《齐齐望过去》。
不过最让我意外的是,粤剧里居然也有用这个旋律!虽然…但是…居然还挺好听的!
结构
原版曲子是12小节,6个乐句 ,其中有5句基本是在重复同一句旋律,它的变化,主要是通过节奏上的细微变化来体现的(上文说过了),而改编的《蜜雪》砍掉了4个小节,直接改成了8小节。
改编后的《蜜雪》,本身旋律、节奏已经高度重复,如果再把同样的乐句,重复4小节,就会显得比较冗长,反而容易腻烦。
砍到8小节后(8小节一般也是组成一首歌,最基础的小节数),将原本在第9小节才开始变化的旋律,提前到第5小节,一定程度上冲淡了这种过于单调的重复感。
用四个字形容就是:短小精悍!
歌曲的速度变化不大,原版大致在106,《蜜雪》大致104,都属于比较轻快,适合作为传播性神曲的速度,没有太本质的变化。
调性倒是进行了一点微调,原版是E调,《蜜雪》降到了D调。
D调刚好是能够 适合绝大部分男女声的一个调,高音、低音都在正常范围内,唱着没什么难度。
也看得出来,改编后这首歌对于调性的要求很明显: 高低音都得在正常人的正常范畴内,而且是男女声都能唱得来 。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歌词。
歌词就一句话「 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 」,一共13个字,还有3个字重复出现了两次,同时还加入了品牌的名字,简单到小孩都能听一遍就记住。
而且我真的很想知道,到底是哪位营销鬼才想出的创意,让三个小雪人在一起「你爱我、我爱你」的?配上MV之后,这个画面咋看咋不对劲!
不仅老少皆宜,就连成年人也能从中获得一些快乐。(咳咳,别想歪了,我说的是线下集体社死)
所以我们大概都看得出来这首 歌的改编和营销思路:
简化复杂的节奏律动,缩小旋律中的跨度,砍掉冗长的小节数,保留其精华段落,简单好记的歌词,略显离谱的MV。
于是,一首短小、简单且洗脑的神曲就这么诞生了。
从上面这些技法处理,我们就能看出,蜜雪冰城确实是花钱了,改编这首歌的作者有足够的音乐基础和自己的思考,完美地制作了一首传唱度高的广告歌。
而网友们的二次创作赋予了这首歌新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可能性,相当于给蜜雪冰城做了免费的宣传,这可比某些禁止二创的影视公司聪明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