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浪”工业互联网,BAT 的新征程

创投圈
2021
01/30
20:03
Alter聊科技
分享
评论

" 云 " 是必需品," 智能 " 是新主题,工业互联网正在从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深入到智能化转型。

" 阿里、腾讯进入工业互联网领域就像从外部敲打鸡蛋,鸡蛋很有可能会破掉;而富士康做工业互联网则会从鸡蛋内孵出小鸡。"

2018 年初的时候,工信部印发了《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 年)》,如同向整个社会下发的一则 " 江湖召集令 ",工业互联网迅速成为创新市场的 " 网红赛道 ",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鱼贯而入。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似乎有一些紧张,一边积极筹措 " 工业富联 " 的敲钟上市,一边给出了上述颇有争议的观点。

工业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组合词,主角到底是工业的内生力量,还是互联网的对外赋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确切的答案。百度开挖掘机、阿里工程师爬锅炉、腾讯养鹅又种瓜等一幕幕跨界赋能案例屡屡发生,工业富联、树根互联、海尔等传统玩家也举起了 " 双跨 " 的大旗,同样释放了向外赋能的一面。

当时间进入到十四五规划开局的 2021 年,曾经的争论似乎有了确切的答案。

" 十四五 " 规划建议中明确了制造强国的主基调,指出 "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 "

工信部日前印发的新一轮《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 年)》中,也给出了明确的目标,比如新型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融合应用成效进一步彰显、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等,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 " 引擎 " 价值被验证,进一步向技术倾斜。

经过三年的市场磨合期后,工业互联网不再是盲人摸象的模糊概念,诸如人才匮乏、技术薄弱、生态局限等痛点被时常提起,围绕 BAT 等赋能者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少,逐渐从工业互联网的 " 野蛮人 " 成了中坚力量。而当工业互联网进入到新的赛段时,摸索多年的 BAT 给出了什么样的底牌?

百度的技术牌

早在 2017 年 " 互联网 + 制造 " 走红时,百度智能云就开始了 AI 与工业的融合,针对首钢的钢板缺陷检测打造了 AI 质检的新应用,目前已经逐步落地到电子、汽车、钢铁、能源、橡胶、电力等行业。

经过长达四年的深耕和场景落地,百度智能云已经形成了以工业智能为核心的完整工业互联网平台方案:通过云计算、物联网和 AI 能力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工业视觉智能平台、工业数据智能平台和生产环节里面的核心环节进行结合,并借助一企一档、一链一档的模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产业和区域经济赋能。

百度智能云找到的切入点其实有二:

一是降本增效的底层逻辑。

正如通用电气前董事长杰弗里 · 伊梅尔特的说法:工业互联网的威力在于 "1%"。百度的思路是利用人工智能对需求预测、生产计划、制造过程、仓储物流、交付售后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优化,进而满足企业降本增效的诉求。比如一汽物流通过百度智能云的视觉技术实现了对汽车的无人机计数盘点,时间相比人工缩短了 80%。

二是智能应用的落地路径。

传统企业转型的棘手问题常常是人才的短缺,并不缺少购买算力、算法的能力,而是缺少打通 AI 与产业融合的路径。百度智能云的策略是将自身的技术功力和工业采购、生产、质量、经营等业务场景匹配,向企业提供智能质检、安全巡检、工艺优化、智能排产等智能化应用,进一步降低了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的硬性门槛。

以智能质检为例,百度智能云与合作伙伴联合打造的 " 表面缺陷视觉检测设备 ",可以替代人眼对复杂表面缺陷进行检测,一秒内可以完成零部件 6 个面 30 多种缺陷的准确识别,单台设备的检测能力可以达到 10 名工人的效率。同时智能质检还可以对过程和结果进行归因分析,进而提升产线的整体良率。

截止到目前,百度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已经积累了 100 多家客户,打磨了 10 多个行业解决方案,与 30 多家合作伙伴触达了 50 多个垂直场景。

阿里的整合牌

2018 年是工业互联网被推上风口的一年,也是阿里云正式进军工业互联网的时间点,先后推出了 ET 工业大脑、SupET、飞龙、飞象工业互联网平台等产品,算上去年亮相的新制造平台 " 犀牛智造 ",已经呈现出遍地开花之势。

就思路上来看,阿里云和百度智能云如出一辙,比如阿里云 SupET 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传统工业企业的生产、仓储、销售等环节进行改造,挖掘传统企业所存在的短板和瓶颈,然后以技术赋能的形式帮助合作企业完成智能化转型的跨越。

然而不同于百度的技术牌,阿里基于在金融和电商的强大实力,自然而然的将重心放在于整合上。

可以参考阿里研究院院长高红冰的观点:" 以前的工业经济是大规模生产去匹配大规模零售,当个性化的需求普遍存在的时候,大规模的生产制造就难以匹配个性化的需求;如今生产活动中最需要改进的就是怎么用规模化的生产制造去匹配个性化的需求,而数字化和大数据应用就是最好的答案。"

与之相对应的一幕:阿里云 SupET 工业互联网平台所整合的不只是阿里云的数字化能力,还将阿里的电商销售平台、供应链平台、金融平台、物流平台等进行整合,目标在于打通工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之间的鸿沟,构建产供销一体化的闭环,试图将竞争拉向阿里所擅长的赛道。

特别是在 " 犀牛智造 " 上线时,阿里给出了进一步的尝试,即瞄准中小商家的痛点,打造新制造样板工厂," 前端 " 是天猫平台," 后端 " 是 1688,依靠聚划算的天天特卖打通销售通路,再通过 1688 打通生产通路,从构建面向中小工厂的产供销闭环,以看似曲折但有效的方式践行了 C2M 的理念。

按照阿里云的规划,未来三年内计划落地 100 个工业互联网平台,新增 100 万家企业上云,帮助 10000 家工厂完成数字化改造。

腾讯的生态牌

2019 年 10 月末的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成都峰会上,腾讯云正式推出了智能制造全新解决方案品牌 WeMake,基于腾讯云的工业能力底座,根据不同细分领域的行业特点与应用场景的需求,为合作客户量身定制最适用的解决方案。

腾讯的出发点和百度、阿里似乎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同样是 To B 的逻辑,同样是赋能的策略,同样是帮助工业制造提质增效、智慧化转型的目标,甚至同样承载的是物联网、云计算、AI、大数据等能力的对外输出。

只是擅长中庸哲学的腾讯,再一次扮演了 " 连接器 " 的角色。

2020 年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期间,腾讯云谈到自己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定位时,给出了 "1357" 的说法:" 一 " 是充当数字化的助手;" 三 " 是担纲三个角色,做连接、做工具、做开发生态平台;" 五 " 是聚焦在五个服务的领域里边,工业互联网的布局集中在生产服务当中;" 七 " 是腾讯的七大工具,包括公众号、小程序、移动支付、社交广告、企业微信、大数据、安全能力等等。

一个直接的例子:腾讯云和富士康在去年 7 月份签署了一份战略合作,基于双方在新基建领域的优势能力及资源,推进云计算、AI、大数据等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为工业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

根据腾讯工业云总经理李向前的解释:" 富士康在制造业生态方面的经验是非常丰富的,产业上下游以及上万家供应商,都能够集中地分享工业互联网的红利。而腾讯也将把小程序、企业微信、敏捷开发等能力开放出来,通过两者生态的叠加,真正实现 1+1 大于 2 这样的效果。"

除了和富士康的合作,热衷于 " 连接 " 的腾讯还与三一重工、忽米网等企业达成了合作,向合作伙伴输出腾讯云服务的同时,也就他们的业务场景和创新经验输送给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目前已经孵化 20 多个解决方案,覆盖了 11 个制造业细分领域。

市场的新拐点

工信部在三年前的 " 行动计划 " 拉开了 BAT 进军工业互联网的序幕,三年后的新 " 行动计划 " 可能是彼此拉开差距的起点。

只需要将前后两个三年行动计划进行对比就可以发现,重点任务从三年前的 8 项扩充到了 11 项,新增了数据汇聚赋能、技术能力提升、产业协同发展,同时新增的还有 "10 大专栏工程 ",对工业互联网的要求正在全面升维。

比如工业互联网的重心不再是打造一两家 " 灯塔工厂 ",而是开始进入区域化、网络化的产业深耕阶段。

在十四五规划、新基建等多重政策利好下,不少地区正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速传统工业的智能化转型,也就需要一定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工信部也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 年)》中写道:培育 5 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

BAT 似乎早已嗅到了新的行业趋势。

百度智能云承接了贵阳经开区工业互联网项目,将帮助贵阳打造 3 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还将在济南落地 " 一基地两平台三中心 ",全面推动当地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阿里云将在河北邯郸建设飞雁工业互联网平台,以降低当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门槛;腾讯云也与重庆两江新区签署了合作协议,将联合打造腾讯云(重庆)工业互联网基地……

又比如不同于三年前对网络基础设施的理解,工业互联网的新目标是打造 5G、AI、数据中心等新技术在内的 " 新基建 "。

工业互联网的落脚点无外乎围绕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分析、数据处理进行优化,让数据作为核心的生产要素,在工业的业务场景里形成闭环,并且不断循环产生复利效应。上一个三年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对生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随着人工智能,数据价值的高频出现,下一阶段的核心任务就是需要从数据中沉淀知识和价值。

" 云 " 是必需品," 智能 " 是新主题,工业互联网正在从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深入到智能化转型,人工智能的权重势必将进一步提升。

但目前还只有主打技术牌的百度智能云进行了布局,一是凭借昆仑 AI 芯片、飞桨深度学习框架等掌握了自主可控的全套 AI 技术,二是百度智能云深入产业一线积累了丰富的智能应用案例和方法论,在智能化转型层面抓到了先手牌。相比之下,主张整合打通的阿里与聚焦生态连接的腾讯,还需要进一步补齐短板。

按照以往的商业化经验,当一个行业进入到新的阶段时,往往预示着拐点的出现。

写在最后

制造业有着典型的 " 候鸟效应 "。

单单是阿迪达斯的生产线,在过去几十年中就从美国转战日韩,再从日韩搬到中国,目前正在向越南、菲律宾等劳动力廉价的国家转移。

等待中国制造业的出路绝不是固守劳动力成本优势,而是向技术取胜的方向转变,加速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在工厂中的渗透力度。这大抵也是工信部等一次次强调工业互联网的原因:一个又一个切实的案例证明,新技术是帮助企业降本增效,让产业供应链协同合作,甚至是帮助地方政府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幸运的是,BAT 们已经陆续成为工业互联网的主力军,并结合自身的优势走出了差异化的路线。或许工业互联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至少已经找到了方向。

来源:Alter聊科技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