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等教育遇到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2019
06/19
01:17
中国科学报
分享
评论

1956年夏季,在一次机器模拟智能聚会上,麦卡赛、明斯基、罗切斯特和申农等一批有着远见卓识的年轻科学家们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 这一术语。41年后,著名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洛夫发出这样的感慨:“早在20年前我就已经明白,人类是注定要失败的!”那是在1997年5月的纽约,他输掉了一场比赛,对手是一台IBM公司研制的深蓝计算机。而这一事件,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突破性发展的重要节点。

随后,人工智能进入让人难以置信的快速发展阶段。2017年12月,人工智能毫无悬念地被评为“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我国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日趋重视。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取得明显成效,为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经济强国奠定重要基础”,将人工智能发展提到极为重要的国家战略高度。

围绕人工智能会给人们带来什么、让人们失去什么的讨论从未停止过,那个即将到来的包含了人工智能的未来,既让人们憧憬,又让人们担忧。在人与机器人共舞的时代,人的角色会是领舞者还是伴舞者?如何采取有效手段巩固人的主体角色地位?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不得不将话锋转向教育了。

2017年12月,在第七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盛典上,当被问及“当前人工智能冲击最大的是哪个行业”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毫不犹豫地说:“是教育!”不难理解,智能制造业的发展归根到底还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如何进行教育,是极为关键的问题。

2018年4月,国家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全流程应用;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明确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要实现2030年中国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高地的国家发展规划,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培养高科技人才。从这一点来讲,教育尤其是我们的高等教育与人工智能不得不遇,而且是狭路相逢。

人工智能的“能”与“不能”

作为二十一世纪三大尖端技术(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人工智能)之一,人工智能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进行模拟。就目前的技术发展而言,人工智能可以自主规划、自主控制甚至自主求解以及通过视觉系统持续导航或求解纵横字谜。无论是人工智能的这些专有技术还是意识和思维的训练,都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人们认为人工智能将无所不能时,羽生善治的《人工智能不会做什么》告诉我们人工智能的“不能”。没有抽象能力——目前的深度学习技术,几乎都需要大量训练样本让计算机完成学习过程。可人类,哪怕是小孩子要学习一个新知识时,通常只要两三个样本就可以了,这其中最重要的差别就是抽象能力。没有恐惧心——当阿尔法狗和人类下棋时,它的下法经常有一种“违和感”,因为它没有任何恐惧心。当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到参与社会决策的时候,没有恐惧心会不会做出人类无法接受的、具有危险性的决策尚未可知。没有时间观念——现代社会已经被大数据、行为经济学和功利主义所渗透,这或许会成为人类新的审美诞生的契机。时间与审美有着莫大的关系,阿尔法狗下棋的“违和感”,实质上是整体上缺乏一种秩序感。

高等教育的可能应对

2019年3月,EDUCAUSE发布了《2019年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专家委员会认为,“人工智能和混合现实”是未来2~3年“面向高等教育的重要技术进展”。在2016年被沙特授予公民身份的女性智能机器人“索菲娅”,已经开始思考自己的“婚恋”及其“生育”问题了。人工智能发展速度之快,远超人们的想象。美国学者施米德·胡贝教授认为,一旦产生动物级AI,就可能有人类级AI,届时所有文明都会改变,一切都会改变。为此,围绕人工智能的“能”与“不能”,高等教育必须积极应对。

第一,发展人工智能学科。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人才培养与创新研究基地的融合,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以多种形式培养多层次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高等教育是新技术的推动器,是社会发展的引领者,因此,人工智能学科的发展需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和新技术的趋势,充分拓展自主设计、自主控制和自主求解的领域,有所为有所不为,培养复合型的创新人才,以解决人工智能的“生育”问题。

第二,将数字素养纳入通识教育体系。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教育前沿研究院成立了“全球数字公民教育中心”,旨在传播全球数字公民的理念,将诚信融入人工智能生态系统中,让所有人拥有充分利用数字的机会。提高数字时代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学习能力,将数字素养融入教育体系;探讨全球数字公民权利和义务框架,培养学生成为有竞争力的数字公民,将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第三,创新教育方式。“一个人的全球学院”可汗学院,借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算法,创造了“课上互动讨论、回答学生提问、课外视频学习”的全新教育教学方式,这种“自助、互助、他助+一切免费”的融合教学模式,推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MOOC革命,将高等教育的供给侧变革推到改革前沿。我们可以在教育供给侧的碎片化、内容为王、个性化定制以及网络连接模式转变等方面继续深入推进。

第四,培养深度而独立思考的能力。当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社会决策时,我们可能会想象“凡事都交给人工智能就好啦”。这样一来,我们的思考能力会变得越来越弱,目前已经出现诸如写字能力、写作能力、大视野阅读宏观思考(相对于网络的零星阅读)弱化以及智慧警务、智慧司法带来的警务人员、司法人员思考能力弱化等情况。其实我们更应该深度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把人工智能作为提供“第二意见”者,即人们在采纳人类判断的同时,参考人工智能“还有这样的可能性”的建议。人工智能在不断学习,目的是使人类通过人工智能而不断进步,其中对庞大的大数据进行恰当的处理并对其进行可视化的技术,将会是十分重要的。随着“能力为要、知识为基、学生为本”高等教育新时代的到来,在人工智能已经毋庸置疑渗入社会各方面的当下,能否充分运用人工智能作为第二意见并进行深入而独立的思考,无疑会成为未来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评判依据。

第五,培养人机和平共处的能力。虽然人工智能还缺乏抽象能力、恐惧心和时间观念,但他们已经想“恋爱”了,如果他们的智商达到4000,100亿人类与100亿智能机器人共存,人工智能被用于人与人之间的战争,人工智能甚至演化成为一个物种,社会将变成什么样?除了人类要有自己独立思考的必要性以外,我们必须思考如何与人工智能和平共处,即使可能处在不同层次上。在宏观层面,高等教育正从“知识体系”向“能力体系”转型。未来的世界要实现人机和平共处,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人类变得更强,甚至要培养防御机器人的能力,重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而这正是高等教育的愿景和使命。

【来源:中国科学报】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ai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AI+5G+IoT的组合,虽然打开了语音芯片的新想象力。但是在这个逻辑里,未来能占据广泛市场的芯片模式,绝不是今天智能音箱芯片的模样。语音芯片本身,变化才刚刚开始。
人工智能
困难重重的AI“辩味”。
人工智能
今天凌晨,一年一度的苹果WWDC 19全球开发者大会在美国圣何塞举办,苹果更新了自家系统平台macOS、iOS、watchOS、tvOS以及今年刚刚加入的iPadOS。
业界
5月27日消息,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能给传媒带来什么样的发展机遇?
业界
今天,YC中国在中关村举办创业者见面会,YC中国创始人及CEO、YC全球研究院院长陆奇围绕《技术驱动创业带来的创业机会》主题展开深度分享。
业界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