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派还是融资机器? 商汤科技别被资本拐带了初心

有态度
2019
03/26
10:44
高冬梅
分享
评论

文/高冬梅

砺石商业评论(ID:libusiness)

砺石导言

“学术派”和“融资机器”是贴在商汤科技身上褒贬鲜明的两个标签,二者对比起来揭示的是商汤科技成长路上可能面临的最大的坑:理想被金钱吞噬。

2019年刚一开年,《华尔街日报》就曝出了商汤科技由于估值虚高导致其潜在投资人退出的消息,一时间业界哗然。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神兽公司,商汤科技身上有两个鲜明的标签,一个是创业公司里的“学术派”,一个是众多创业佼佼者中的“融资机器”。

这两个标签一褒一贬,揭示的是商汤科技成长路上可能面临的最大的坑:理想被金钱吞噬。

在这里,我们不禁要提醒一下,立志打造人工智能底层技术的商汤科技,千万别被资本拐带了初心。

1

创业公司做平台

商汤科技到底是做什么的?在大众眼里,这似乎是一家人脸识别技术公司,因为其服务的最大领域是安防。

实际上,商汤科技是一家专注于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原创技术的领先算法公司。

通过研发投入和人才引进,开拓技术应用场景,将人脸识别、图像识别、自动驾驶、人机交互、医疗图像、人工智能芯片等多项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实现落地应用。

同时,通过自主建立原创深度学习平台Parrots和深度学习超算中心,深化人工智能商业生态,加大在无人驾驶、智慧医疗、深度学习芯片、增强现实平台等方面的研发投入,争取以原创技术赋能更多产业。

商汤把自己的策略概括为“1+1+X”,1是指技术上形成核心竞争力,+1是技术与产业结合起来,+X是要赋能百业,最终是要实现+合作伙伴,形成共生共赢的生态。

简单来说就是,自创业以来商汤从零开始研发底层技术,夯实基础;为了实现技术的落地应用,从零到一开始做项目;为了让技术能够与行业相结合,开始为各个行业提供产品;为了能发挥行业交叉优势,它又开始搭平台做生态。

逻辑上似乎没问题,但问题是,一家创业公司梦想做平台、做生态,而且在国内业务尚在上下求索之际,又开始发展海外业务,在资金并不充裕的情况下又开始进行资本运作,投资别的公司,这样的操作实在是不走寻常路啊!

最初成立时,商汤对技术的执着程度有目共睹。

在公司成立前的2011年到2013年间,全球计算机视觉ICCV/CVPR顶级会议中,深度学习领域共有29篇论文,后来的商汤团队占了14篇。为了延续这种学术上的优势,公司把领域内的所有顶尖科学家全部收入麾下,还储备了大量深度学习领域的人才,搭建起了从应届毕业生到技术专家的人才梯队。

这让其被人们认为是一家“学术型”公司。

商汤自己解释,之所以特别强调原创技术,是想用技术的先发优势为自己构筑一道护城河,抵抗BAT等互联网巨头入场的碾压和同行新秀的追赶。

有了技术肯定还不够,技术只是手段,应用到场景中才有价值。商汤CEO徐立用“猫脑”到“猴脑”的升级来类比说明技术的价值,当下人工智能还是笨拙的“猫脑”,商汤科技通过数据算法把其升级为灵活的“猴脑”,从而提升机器的能力。

而场景应用需要不断打磨,把一个场景做好,真正解决现实问题,需要把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

以反扒窃系统为例,公安系统有小偷照片库,但是,抓小偷想要实现低成本取证的难度很大,你不能因为一个人当了一次小偷就认为他一辈子都是小偷,只要在街上出现就把他抓起来。

这需要从海量视频里识别出小偷,同时用动作检测来确认。技术还要能在一些特定场景下做出预判,比如人群特别拥挤的地方更有可能发生偷窃。这时可以布置可移动摄像头和能覆盖几百米范围的远景摄像头监控焦点区域。

为了快速构建护城河,商汤还要打造自己的生产工具,从英伟达买入6000多块GPU,搭建硬件计算平台超算中心。

这是一个非常烧钱的事情,烧到什么程度呢?比如建设自己的超算中心这一项,据说一次数据训练迭代,也就是每按一次“run”按钮,整体的花费至少是50万元。

商汤科技有150多个博士,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天天在算法平台上按“run”,这还不算每年追加的数亿元GPU集群采购费用。这样的大规模投入曾一度把公司置于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之中。

这还不算,商汤科技还做了另一件特别有逼格的事儿,与国内绝大多数AI公司都是使用已有的谷歌、Facebook等的人工智能开源框架不同,商汤要自己搭建底层框架。这类似于手机公司不用苹果和安卓系统,要独自开发一个新系统。逼格是有了,但是既花时间又烧钱。

公司要保持这样的高投入,光靠融资不行,自身也务必具有造血功能,否则不可持续。一个或几个垂直领域的优势不足以支持公司庞大的梦想,所以公司要进行多元化布局,卡位竞争安防、金融、移动互联网、手机、零售、自动驾驶等竞争焦点。

通过与垂直领域的头部公司竞争,快速迭代算法,摸索从项目到产品技术如何落地,然后再垂直打通某个行业生态实现平台化。而积累多个行业后,行业间的交叉反应会自动出现,就有了做一个更大平台的可能。

商汤科技CEO徐立

商汤科技CEO徐立

说起来头头是道。公司CEO徐立是用武侠江湖做的类比,很多门派重在练招式,练刀的和练棍的互不兼容,突然江湖出现一个专注内功修炼的九阳神功,可以帮助各门派增强刀枪棍棒等招式。

商汤的底层技术就是“九阳神功”,为行业重新定义不同武器的练法,帮助垂直领域各门派实现更多进步,同时为自己形成一个很强的壁垒。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那么踏实?大概是“九阳神功”练的有点多,商汤被一些人认为不是在做商业公司,因为技术到产品的转化力度不够,太过“学术”会失去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以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最大垂直领域安防领域为例,现有安防领域客户按硬件购买和后期维护付费,商汤要深入这一产业卖硬件和服务,必须与海康威视等传统安防公司全方位比拼资本、服务、生产乃至供应链管理,显然,创业公司想光靠新型算法就颠覆传统安防公司是不现实的。

无法在一个垂直行业深入,公司又要持续发展,商汤科技于是在安防领域拓展业务的同时还把触角深入更多垂直领域。

此时商汤CEO徐立又把商汤科技比作“人工智能领域的乐高玩具”,针对特定场景搭建一个乐高的车,卖给行业甲方,甲方可以直接用或者改造一下再使用,同时商汤还卖底层人工智能模块,为各个行业赋能。

“中国计算机干了这么多年都没有自己的操作系统,通常最底层的平台是人门最不愿意花大力气去做的。我们做的事情,就是要搭建人工智能的底层平台。”徐立说。

他希望商汤利用技术领先的时间窗口,把护城河挖得更宽更深。这意味着商汤的梦想是星辰大海,但在梦想实现的路上却要面临不知多少的暗礁险滩。

2

理想与现实的“买家秀”

人工智能行业还处于早期,创业公司做底层平台是一种非常有勇气的选择。互联网行业后发先至、换道超车、弯道超车的例子比比皆是,从团购到O2O、从电商到打车,从社交到直播无不如此,但先发优势的成功故事却鲜少听到。

打造人工智能平台技术更底层、研发周期更长、需要投入更多,商汤科技固然拥有业内优质的创业团队,有能力研发出一流的技术,但是选择这样的路径是需要巨额资金投入的,商汤有这样的资金来源吗?

资金来源无外乎两种,一种是融资,一种是企业自己的收入。从融资看,根据有关报道,商汤科技几轮融资共获资金26.3亿美元,这对成立刚4年的公司来说,算是比较大的数字,但是如果放到整个人工智能产业去看,并按年分配的话,就算不得多,甚至还有点少了。

与巨头的投入比较起来会更清晰。百度在2014-2016年间,研发成本占总营收的比重逐年提高,分别为12.9%、14.2%和15.3%,2016年全年的研发投入是101.5亿人民币,2018年第三季度单季研发投入就高达39亿人民币;腾讯2017财年其控股投入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毛利的比重为14.90%,达到了174.56亿元;阿里巴巴更是不吝重金,在其达摩院成立三年内投资超过1000亿人民币用于新技术研发。

商汤科技的资金分摊开来每年只有40多亿人民币,这还是包含了人力成本、运营费用、推广费用、销售费用、投资支出等在内的。也就是说,商汤的研发投入只相当于巨头家的几分之一或十几分之一。

从盈利来看,商汤对外宣称已经盈利,“年增长率为400%”,理论上这部分资金也可以投入技术研发,但实际上呢?

根据《财经杂志》的报道,商汤2016年的收入约为2-3亿元。而有业内人士透露,2017年,商汤的收入大约在3-4亿元之间,主要收入还是来自安防算法授权而不是产品。

算起来,其年增长实际是在30%-40%之间,这样的增长和收入对比资金的缺口显然也是远远不够的。

要想实现更好的盈利,只有算法授权肯定是不行的,要加快技术到产品的转化才是正理。然而我们看到,商汤科技虽然合作领域和合作伙伴众多,但到目前还没有一款能够让业界非常认可的成型产品。

以上种种,难怪坊间会传言其在商业模式、盈利水平等方面的“过度包装”是为了拿到高额融资。

而更为不可思议的是,商汤科技在技术还未夯实之时就去做生态,国内市场脚跟还没站稳就又跑去了国外。其所谓的战略一般只是煞有介事地宣布一个合作计划然后就被束之高阁,公布的内容中没有关于如何合作的细节,也没有后续的成果进展。

与英伟达、仪电以及近期的MIT等的合作莫不如此。这样的行事方式很难不让人觉得他们是在追风口,从而忽视了技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打造。 

另外,商汤还为人诟病的一点是对公关和品牌的热衷。真正执着于技术的公司,比如大疆科技,汪涛就直接对外宣言,对包装自己追求名利不感兴趣。相反,越是缺少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反而越注重包装和公关。

比如星河互联,被人称为“乐视第二”,这家公司也是具有上述特点,把商业模式描摹的天花乱坠,但是你就是看不明白他们在做什么,公司也是不停追风口,摊子铺的特别大,签订一个又一个几十上百亿的合作计划,然而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真东西,所以一有风吹草动就会瞬间崩溃。

身处人工智能的高科技领域,在行业普遍还在加强技术开发的阶段,商汤科技却在品牌包装和公关方面做的很超前。早在发展前期,商汤科技就以“四大美女”为宣传噱头,获取行业关注。这个神级包装在2016年被戳穿之后,连一个成型产品都拿不出的商汤科技又宣称自己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代表”。

此神兽代表一直在跑马圈地,从安防监控、金融、手机、移动互联网和深度学习芯片到智能汽车、智能芯片、智能教育……似乎没有它不能做的。

这种感觉其实就是因为我没有一项能做得特别好,可以达到行业顶尖水平,但是我又特别需要展现我做的好,所以我就强行以进入的领域多、摊子铺的特别大为自己的特点。上一个因为盲目多元化死翘翘的是谁?乐视。

从竞争角度分析,商汤科技也并不乐观。其能否保持自己所谓的先发优势,在于其能否打破安防、金融、医疗、手机、大健康和虚拟现实等垂直领域原有大厂的严防死守和新晋企业的瓜分蚕食。

在商汤重点布局的五大领域中,每个领域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有些领域是早有传统巨头盘踞,而随着2014年以来整个AI行业在资本的推动下快速步入竞争红海,与商汤科技同期成立的计算机视觉初创企业们也纷纷出招,与其分羹。

目前在行业内能叫上名号的,同样把产品聚焦在视觉识别领域,应用场景集中在安防、金融、互联网应用、交通应用、医疗、广告营销、教育等领域的公司有近30家,商汤想要扩大市场份额并不容易。

创业公司进入一个原有市场,最好的选择是错位竞争,从边缘人群切入,形成足够的差异化,从而避开这一领域原有企业的压制,实现长远发展,而非正面刚。

安防市场是商汤营收份额最大的领域,但是这一市场被传统大佬们把持,虽然相关软硬件市场规模在2018年已经达到135亿元,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可以达到453亿元,商汤肯定能够拿下一部分份额,但它也很难有更大的作为,因为它的海外资本背景让它在和海康威视、大华这样的国企控股企业竞争时完全没有优势。

而且前有猛虎,后有追兵。旷视、依图、云从等新晋对手厂商也都入场安防,与商汤仅是算法授权不同的是,依图和旷视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还自己开发硬件做智能摄像头和计算单元,并在全国建立销售体系与安防巨头抗争。

安防领域之外,商汤在新兴的AI应用场景里整体竞争优势也不明显,首先如前所述在智能产品研发投入方面就很难与BAT做持久战。

而在互联网、智能设备上的应用场景市场目前则是“群雄逐鹿”状态。以视觉技术在智能手机上的应用为例,为了保障数据和使用安全,同一手机可能会选择几个不同的方案供应商,同时接入他们的人脸识别技术解决方案。

比如,商汤为OPPO和vivo提供人脸解锁技术服务,但是在美颜功能上,可能手机厂商又接入了其他供应商。或者,虽然vivo一直是商汤的客户,但是经过一系列商业努力,旷视的人脸识别解锁技术也进入了vivo的国内市场供应商体系。

另外,与“互联网+”和“+互联网”类似,互联网公司想帮助传统行业互联网化,垂直行业也想向互联网转型,两者有时合作,也有很多时候是竞争。商汤科技也要面对这样的问题。

同样是在安防领域,商汤科技想要带去“人工智能+”,但是传统安防领域的海康威视等公司却自己主动“+人工智能”。如此,商汤科技和垂直领域传统厂商也要展开竞争,传统厂商技术未必处于劣势,还有经验、资源、人脉、关系、运营等优势加持,商汤科技就未必能占到便宜了。

3

来自资本的诱惑

与几无产品可以拿得出手相比,商汤的融资能力很是出色。成立四年间商汤科技完成了包括天使轮、A轮一直到D轮共七八次融资。

过去两年间商汤的融资情况如下:2016年12月完成1.2亿美元的B轮融资;2017年7月实现2.9亿美元B轮融资和11月的高通数千万美元战略投资;2018年有4月6亿美元的C轮融资、5月6.2亿美元的C+轮融资和9月10亿美元的D轮融资等。

一直宣称“不以融资为目的”“不缺钱”“不缺投资人”的商汤却进行如此频繁密集的融资,这样的口是心非不免让人生疑:难道商汤是以融资为驱动的吗?

这家从创业初期就坚定地宣称走技术路线的公司好像走着走着就丢掉了自己的初心。2017年11月,据彭博社报道,阿里将对商汤进行巨额投资,但业界猜测,阿里投资的条件之一是签定对赌协议。

对赌失败会产生何种后果可参照俏江南的张兰。

2008年,俏江南获得鼎晖等值2亿元人民币的美元融资,对应的对赌条件是俏江南需要在2012年底前上市,否则将根据回购条款以投资额两倍的价格回购鼎晖手里的股份。2015年,媒体报道因为与鼎晖对赌失败,张兰失去了对俏江南的控制权,最终只能“净身出户”,离开自己创建了23年的公司。

而2017年3月商汤科技1.2亿美元的B1轮融资就是鼎晖领投、万达跟投的。

中国风险投资界投资轮数特别多,包括A轮、B轮、C轮、D轮、BAT轮、美国上市、A股上市、孙宏斌轮、许家印轮等等,据说投资逻辑是A轮看团队,B轮看模型,C轮就开始看真正的商业收入,“梦想、生态、估值”这些东西越往后说服力就越不大。

资本是把双刃剑,玩好了上云端,玩不好摔稀烂,主流移动互联网领域有太多这样的案例。

比如共享单车,2017年6月,摩拜宣布获得腾讯领投的6亿美元巨额融资,然而仅仅过了10个月后,公司就宣布巨亏,被美团收购;

比如无人货架,猩便利2017年6月成立,短短两三个月就完成了累计5亿人民币的融资。但却在2018年1月底被爆出资金流断裂,开始全国裁员,此时成立不过7个月。

从被热捧的明星到无人理会的垃圾,云泥之别的转变可能就发生在三四个月间。商汤科技的玩法也是像这样,找风口、拿融资、快速做大规模然后上市。

商汤科技无论是做平台的商业模式还是进军海外市场,以及在技术研发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还要分流资金对外投资,在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快速布局和扩张,都是在扩大规模的路上狂奔。但问题是,摊子铺大到不符合常理,一旦资本寒冬来临,公司会怎样呢?

其实,投资机构也不傻。商汤如此容易拿钱,无非是AI行业处于发展初期、蛮荒时代,优质项目稀缺,投资机构都想从沙子里淘真金,以期日后大赚一笔。

据统计,自2014年至今,中国市场上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多达4000余家,已有超过500家投资机构的累计600多亿元人民币进场。这种情况下,被认为“具有核心技术”的商汤科技自然会获得大量资本的青睐。

对创业公司来说,被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强的投资方看重本身是好事,但是如果因为资本助推自身就生出了“无所不能”的虚幻,公司就会走上盲目扩张的道路,结局不难想象。

人工智能是一个厚重的行业,需要一步一步的积累和开拓。作为优先入场又有团队技术优势的商汤科技,抢在大佬和高手全力进场之前,为自己赢得了宝贵时间,本来手里握的是一把好牌,只要不忘初心、坚持自己在技术研发上的优势,企业总能活下去。

但是如果被资本绑架了,游戏一旦开始,就很难回头,结局不仅可能是公司被卖掉,150多个博士以及其他员工的期权可能也会变成泡泡。

想要避免糟糕结局,商汤科技自身能否顶住资本运作的压力和诱惑才是关键。如果商汤能够挺过这次投资人撤退的难关,有机会继续在场上拼搏,希望它能听一听我们的劝。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