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上市,5%的承诺能支撑多大的估值? 有态度
千呼万唤始出来,小米终于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一位朋友说,小米招股书足足能让媒体解读一周。小米是在聚光灯下壮大的公司,在互联网上从来都不缺话题和热度,如今登陆资本市场,成人礼自然备受关注,有媒体计算,小米会产生9位身家超过10亿美元的富豪,工号前5500的小米员工将可以在北京买至少一套房,这个统计的前提都是小米会以多大估值上市,那么小米究竟值多少钱?
小米值多少钱?
互联网公司究竟值多少钱,在没有上市前,从来没有正确的答案——就像翡翠这类缺乏标准定价的珠宝一样,在一些人心里,一块玉可以价值连城;在另一些人心里,同样一块玉可能只是石头。企业上市定价多少,由企业和基石投资者说了算,许多公司上市就破发就是因为定价虚高,就是说,上市时的市值往往不是一家公司的真实市值,只有交易一段时间才能露出真容。而且在不同市场价值不一样,360在美股时市值100亿美元,回到A股就翻了五倍,显然其实际价值没有增长五倍。
小米市值多少钱?这个答案将由投资者决定。不过,我们可以从常规的估值模型来看看小米到底值多少钱。
小米招股书显示,2017年收入1146亿元,经营利润122.16亿元; 2016年收入684亿元,经营利润为37.85亿元;2015年收入668亿元,经营利润为13.73亿元。经营利润率从2015年的2%逐步提升到了2017年的10%。不过,考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应该是净利润。
2015年小米净亏损76.3亿元,2016年净利润4.9亿元,2017年净亏损438.9亿元,扣除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和向员工发放股份等因素,小米2015年净亏损3.0亿元、2016年净利润19.0亿元,2017年净利润53.6亿元,可以认为其在2017年净利润率为4.67%。5月是财报季,各家上市公司都发布了财报,财报显示,2017年海尔净利润率4.3%,美的为7.69%,格力表现最好,15.1%。此外,数据显示2017年华为营收6036亿元,净利润475亿元,净利润率为7.87%。可见,小米4.67%这个净利润率是标准硬件公司的水准。
小米净利润率在硬件公司中是偏低的,然而小米并不认为它是一家硬件公司,如果按照硬件公司的市盈率来计算,小米的估值约在百亿美金级别——海尔、美的和格力市盈率分别为13.71倍、16.15倍和12.45倍。百亿美元估值显然不符合各界预期。不过,如何小米按照传说中的千亿美元市值上市,意味着市盈率将达到100倍,这是什么概念?目前市盈率普遍较高的是互联网公司,因为它们有更具想象空间的未来,市盈率高意味着投资者更加认同其未来的想象空间。腾讯最新市盈率42.51倍,最高时80倍;百度市盈率25.04倍;阿里市盈率47.03倍,而它们2017年的净利润率分别是30.5%、21.6%和36.5%(阿里统计的2017年财年),远远高于小米。
小米盈利能力是硬件公司的,市盈率不大可能比互联网公司还高,我们可以说,小米未来更具想象空间,目前的净利润率没有体现出它真正的盈利水平。
真是这样吗?
5%承诺的背后
在提交招股书后,雷军第一时间发布公开信,强调了一点,小米不是单纯的硬件公司,而是创新驱动的互联网公司。“尽管硬件是我们重要的用户入口,但我们并不期望它成为我们利润的主要来源。”强调自己是互联网公司——但中国互联网公司没有谁不认为自己是创新驱动的。所以是否创新驱动不重要,重要的是小米的互联网公司属性,这比BAT更有想象空间在哪里?
小米启动上市前夕的最近一次手机发布会,即小米6X的发布,特意选在了雷军的母校武汉大学,雷军在发布会上宣布,小米承诺未来硬件综合利润率不会超过5%,多余的会返还给用户。在公开信上,雷军再次强调了这一点:
“小米是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小米有勇气、有决心推动一场深刻的商业效率革命,永远坚持硬件综合净利率不超过5%。”
这里面有几个逻辑值得推敲。
一个是硬件综合净利润率不超过5%,因此是互联网公司,这并不意味着市盈率可达1000倍。
小米跟传统硬件公司,主要是家电公司相比,确实更具互联网属性,可以运营用户,可以不靠硬件赚钱,不过这个属性苹果、华为也有,OPPO、vivo正在逐步具备,正如我此前所言,所有智能手机公司都会是互联网公司,它们拥有各自的ROM,从硬件系统层面掌握了互联网入口,可以在硬件外攫取更多收入,而且有些公司的互联网盈利能力比小米强。
刚发布财报的苹果,一季度服务类收入超过90亿美元,增长31%,已成为增长收入驱动,在营收中占比达到了14.73%,小米2017年来自互联网营收占比为8.63%,同比增长51.2%,虽然增速超过苹果,不过从收入结构来看,苹果更具互联网属性,然而其市盈率只有16.29倍。
小米号称自己是铁人三项公司——互联网公司、新零售公司和硬件公司,事实上,这三个属性恰好是苹果具备的。Apple Store就是新零售的始祖和佼佼者,如今坪效依然无人能出其右;苹果服务收入主要是App Store、iCloud、Apple Pay、Apple Music等付费业务,其付费用户已经超过2.7亿,较去年同比增长了1亿,目前苹果也是付费用户最多的互联网公司——Amazon Prime会员刚突破1亿,能够向用户大规模收费的互联网巨头,目前只有三家,苹果、Amazon 和腾讯;苹果的硬件优势无需多言,小米市盈率不大可能比苹果高出数倍。
第二个是硬件综合利润率的承诺,并不意味着小米是“价格厚道”的商业革命者。
雷军在发布小米6X时承诺硬件综合利润率不超过5%,是想突出小米硬件“便宜不贵”,这款手机对标OPPO、vivo等重视线下渠道的玩家。诚然,由于重视线下渠道手机有大量的渠道成本,因此在性价比上不具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的硬件利润率会很高,渠道成本可以算硬件成本。
从荣耀总裁赵明对此的回应可一窥端倪:“其实你可以调查一下,中国做硬件的公司有几个的综合硬件的净利润率能达到5%的,综合硬件的净利润率能达到5%的,凤毛麟角,就我们而言,如果综合硬件净利润率达到这个水平,我们也很开心。”可见手机行业硬件利润率都不高。
国产手机一直薄利多销,这才有了苹果赚走了手机市场9成利润的现象。在家电等硬件行业,同样很难将硬件综合利润率做到5%,所以有了智能电视这样的模式,硬件不赚钱,广告盈利。简而言之,小米的硬件综合利润率不超过5%是一个既成事实,不承诺也在这个水准,算不上什么革命。
雷军说“小米有勇气、有决心推动一场深刻的商业效率革命”,不得不承认,小米是互联网硬件的始作俑者和强力推动者,然而,小米不是唯一一家,目前正在发生的互联网硬件革命,已呈星火燎原之势,蔓延到整个硬件和科技行业,大量玩家一起在推动着智能革命和消费升级。
第三个是小米综合硬件利润率如何计算?多的如何返回给用户?难以兑现。
不能兑现的承诺不是承诺。历史上没有任何一家公司会说“我们会把多赚的钱还给消费者”,毕竟牟利是企业的原欲,这无可厚非。小米承诺硬件综合利润率不超过5%,看上去是给用户的福利,实际上是在强调自己的互联网公司属性,以及变相阐述“价格不贵”的优势,换一种说法就给外界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擅长营销的小米的讲话艺术。
然而,在我看来,这个承诺是无法兑现的,就算小米上市,并在财报中公布硬件综合利润率这个指标,但其如何统计,即便是会计师事务所也无法核准,因为硬件综合利润率没有统一的指标。很多米粉说,小米确实有返利,比如米粉节活动补贴很大。既然小米强调“硬件是我们重要的用户入口,但我们并不期望它成为我们利润的主要来源”,通过补贴来卖硬件进而获取用户,本身就是它的商业模式的一部分,外卖、出行、支付、单车等平台不都直接给用户发红包了吗?这是互联网时代流行的商业模式,不能算是小米特有的福利。
让生意回归生意
在商言商,企业商业模式各有不同,不过在我看来,科技企业不应该过度强调综合利润率多少,将其包装成给用户的福利更是大可不必。我们可以在小米身上看到优衣库或者无印良品的影子,两者都是在日本经济低迷时期成长起来的品牌,优衣库强调低价良品,无印良品强调自然、简约、质朴,它们没有类似的利润率的承诺,也不会说这是给消费者的福利。
因为企业给用户提供的核心价值是产品、服务和体验。如果做得好,消费者愿意给高溢价,可参考苹果;做得不好,不论多便宜都会被市场淘汰。小米以10%甚至更高的硬件综合利润率来定价,只要市场买单,也是本事。LV能卖出“价格不厚道”的奢侈品,因为消费者认可其品牌;锤子最初像苹果一样高溢价定价,后来卖不动只有主动降价。苹果从来不强调自己价格贵贱,然而消费者心如明镜:iPhone相对于同行而言定价“不厚道”,苹果拿走了市场大部分利润,然而iPhone X一旦定价高出承受范围,就卖不动了。
对于科技公司来说,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然而核心技术有很长的回报周期和很高的投入要求,企业只有攫取利润才能用于研发等投入,给创新提供基础——苹果可以研发自主处理器,正是因为有大量的利润可用于研发投入。反观国产手机,目前大都缺乏自主芯片研发实力,还要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巨头越俎代庖,正是因为硬件行业利润比互联网行业少所致。
从小米招股书来看,研发费用支出目前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衡量一个企业研发投入最重要的指标是研发投入/营收占比。小米2015年至2017年研发开支分别为15.11亿元、21.04亿元和31.51亿元人民币,占营收比例分别是2.26%、3.07%和2.75%。虽然2017年同比增加了49.8%,这个比例不高。
李彦宏曾透露百度每年在研发上投入上百亿,在总收入占比高达15%;2017年,华为在研发上的投入达897亿元人民币,营收占比14.86%,两者都远远高于小米;即便放在家电行业来比,小米研发投入占比都不算高,比如美的2017年这个比例就有3.5%。
小米如果真要成为一家“创新”驱动的互联网公司,就需要进一步加强研发投入。如果没有足够高的利润,小米很难在研发上加大投入——毕竟其净利润率也不高,可预见小米上市后会不断提高整体利润率(在保持硬件综合利润率较低的前提下)。而对于企业来说,利润,是直接从硬件上获取,还是通过广告等模式变相从用户身上获得,本质并无不同,羊毛最终还是出在羊身上。
小米不是第一家强调价格的硬件公司。在免费杀毒大获成功后,一直对“免费模式”心向往之的周鸿祎就提出过免费硬件的玩法,在路由器等硬件上实践,甚至提出未来要让手机免费,最终没有成功。乐视还玩儿过“负利润”的玩法,给硬件进行补贴,再通过所谓“生态”盈利,乐视手机销量起来很快,然而最终却成了压垮乐视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我认为,不论是智能手机还是别的硬件,都不应该强调价格本身。从电商平台会员模式的风靡和内容付费的兴起来看,如今的中国消费者已经变得成熟,不再奢望免费或者便宜的午餐,一分钱一分货才是亘古不变的商业真理。企业应该将重点放到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品质保障和用户体验等关键要素上——而不是价格。
(来源:钛媒体 作者:罗超 )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