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造车有戏!没戏?创投圈
关于互联网造车是不是有戏,《媒体训练营》的记者采访了多位汽车行业人士,总结观点分析,结论是:基本没戏,用钱砸,疯狂地砸,或许有戏。
以下为采访观点集结梳理。
关于新能源汽车厂商A:营销画饼
A公司也是互联网汽车行业风头最劲的一家公司,其创始人营销出身,善于通过营销实现价值变现。该公司推出的首款车之所以一再跳票,原因是一款很核心的软件出了问题,美国那边的软件提供商的问题,无法按期交付。同时这家公司委托江西一家整车厂商做代工,该车商的产品在质量方面属于行业中下游水平。
关键核心环节委托第三方,这种事情从来没有靠谱过。
关于新能源汽车厂商B:“互联网+”镀金
B公司充满了互联网光环,公司创始人出身BAT中的一家,B公司的员工也大多来自互联网公司,特别是核心管理层,没有传统汽车行业的经验与人才,特别是设计制造人才。设计制造是汽车产品的核心环节,很难想像缺失核心环节的B公司能把车造好。“互联网+”不止互联网,得有行业属性的东西。
关于新能源汽车厂商C:下一个滴滴?
C公司的规划是运营模式创新,方向是电动汽车共享,同样没有把汽车的研发制造放在重要位置。那么问题来了:电动车共享与单车共享一样,业务模式本身不赚钱。与共享单车一样,需要寻找商业变现模式。比如共享单车,因为高频高日活,变成了线下场景入口,阿里巴巴和腾讯才会疯狂地抢投。单车与汽车相比,非常不同:汽车成本比单车成本高出数十倍,客单价的优势却没有这么明显,频次也没有这么高。
关于新能源汽车厂商D:一家认真造车的公司
D公司的创始人是知名的创业者,多次创业,上过市,套过现,有情怀,不差钱,更关键的是认真做车,在设计制造环节下硬功夫,挖了很多传统车企的人。行业人士大多认为,D公司未来可能会有机会,未来如何,关键是融资速度,快则生、慢则死。
另外,对于新创公司来说,新能源汽车这个赛道有一个巨大的风险:首款车推出之日,即是公司的死期。
一般而言,首款新车推出的资金需求以百亿人民币计,这差不多是上述公司的融资总额,甚至超过了这些公司的融资总额,如果首款新车失败或者销量低于预期,即使创业者仍有信心,资本市场也很难再有信心,很难继续融资,接下来继续推出新车将无从谈起。结果是什么?首款死。
在O2O泡沫的时候,创投行业开始流行一个词叫“B 轮死”,智能汽业这个行业,死亡速度堪比O2O,甚至死得更快,首款死。
首款死?首款不见得死,如果有人接手。谁会接手,大多行业人士分析认为会是传统车企。
对于传统车企来说,主要的营收、利润都依赖原来的产品线,船大难调头;而转型又势在必行,收购一家互联网造车公司,特别是有互联网思维的团队,为他们赋能,包括制造能力、渠道能力、品牌能力赋予互联网团队,在公司内部完成边缘崛起,进而实现基因再造,对他们而言是一件好事。
颠覆者终于被颠覆,这或者是未来之局。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肯定有人见不到明天的太阳。认真做车的人有戏,祝福他们。
文|侯继勇
来源|微信公众号:媒体训练营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