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公司去年业绩:2家净利超10亿 3家扭亏为盈新金融
随着上市公司年报的陆续披露,已有8家中大型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2017年业绩浮出水面。
券商中国记者发现,消费金融行业继续呈现爆发式增长,首次出现净利润超过10亿元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招联金融和捷信消费金融;此外,苏宁消费金融和华融消费金融2017年实现扭亏为盈。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在监管层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等严监管形势之下,随着资金成本和获客成本的上升,消费金融行业后续增长速度将进一步放缓。
两家净利超10亿
记者注意到,消费金融行业自2016年快速发展以来,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业绩陆续分化,除了还未披露2017年业绩的中银消费金融,2017年已诞生了2家净利润达到10亿元的消费金融公司:招联金融和捷信消费金融。
3月24日,招商银行(28.760, -0.05, -0.17%)年报中披露了招联金融的业绩情况:
2017年,招联金融实现营业收入41.63亿元,同比增长171.6%;净利润11.89亿元,同比增长266.97%。
截至2017年末,招联消费金融累计核批客户1662.1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35.93%;累计发放贷款2268.0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97.36%;期末贷款余额468.2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7.46%。
紧随其后的,是具有外资背景的捷信消费金融。
3月13日,捷信消费金融在银行间市场发布的个人消费贷款ABS报告披露,捷信消费金融去年实现营业收入132.36亿元,同比增长106%;净利润10.22亿元,同比增长9.77%。
记者注意到,尽管捷信消费金融净利润及增速落后于招联金融,但江湖地位仍然不可撼动,它成为首家营业收入过百亿大关的消费金融公司。
据了解,截至2017年12月底,捷信消费金融在中国的业务已经覆盖29个省份和直辖市、312个城市,与迪信通、苏宁和中域等全国零售商有良好合作关系,活跃客户数量超过190万,截至2017年末,总资产878.8亿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为10.27%。
此外,虽然中银消费金融尚未披露2017年业绩,但2017年上半年,中银消费金融的净利润已经达到6.45亿元,亦有望跻身净利润十亿元俱乐部。
马上消费金融继续扮演行业黑马角色,营收和净利润增速惊人。以“金融+科技”为核心,马上消费金融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46.68亿元,同比增长2854.43%;净利润5.78亿元,同比增长8765%。
马上消费金融业绩的大幅增长还“拯救”了参股其30.62%的股东重庆百货(29.450, 0.00, 0.00%),重庆百货获得投资收益1.78亿元,对其净利润形成重大影响。
研究消费金融行业的上海交通大学程雪军博士对记者表示,新时代背景下的经济稳健发展,消费升级与消费理念的转变,以及基于金融科技发展而推进的消费金融创新,创造了新的业务模式、流程和应用产品,致使消费金融行业进入盈利“丰水期”。
3家扭亏为盈
凭借行业快速发展的东风,继2016年招联金融和马上金融成功扭亏后,2017年又有包括苏宁消费金融在内的多家公司实现扭亏为盈。
3月30日,股东方苏宁易购(14.200, 0.06, 0.42%)发布2017年报披露,苏宁消费金融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3.84亿元,同比增长262.26%;净利润2.17亿元,同比实现扭亏为盈。
苏宁消费金融相关人士接受券商中国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实现扭亏为盈,得益于消费金融O2O模式的布局成熟,进入转型收获阶段,已在“场景、获客、风控”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另一家扭亏的为四大AMC旗下消费金融公司,中国华融旗下华融消费金融,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7.65亿元,同比增长750%;净利润1.05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中国华融表示,自开业以来,华融消费金融坚持“立足安徽、依托华融、服务小微、辐射全国”的市场定位,打造“小、快、灵”的经营特色。截至2017年底,华融消费金融贷款总额61.66亿元。
邮储银行旗下的中邮消费金融也在2017年实现扭亏为盈,3月28日,邮储银行在年报中披露,截至2017年末,中邮消费金融的总资产达到134.94亿元,净资产9.98亿元,净利润6775.13万元。
与此同时,记者注意到,素来低调的海尔消费金融的业绩也被股东方美凯龙(15.270, 0.00, 0.00%)披露出来。
2017年海尔消费金融的总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均实现大幅增长:总资产57.8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32%,资产负债率89.73%;营业收入2.53亿元,同比增长45.74%;净利润4769万元,同比增长7.53%。
海尔消费金融相关人士表示,随着展业规模扩大,公司放款规模随之扩大,营业收入也实现大幅增长。然而, 2017年公司在风控系统和IT系统建设投入较大,各地人力资源配比投入较高,营业支出较大,导致利润增速放缓。
此外,中原银行在其年报中也披露了中原消费金融的业绩情况,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9040万元。截至2017年末,中原消费金融累计放款超过355万笔,金额69.15亿元,累计服务客户128.27万人,总资产33.07亿元,不良贷款率0.22% 。
发展增速已放缓
近年来,由于消费升级和消费理念转变等,加之金融科技发展推动消费金融创新,消费金融行业进入盈利的“丰水期”,多家消费金融公司业绩大幅增长。
不过,多位业内人士直言消费金融整体业绩增速已经放缓。
一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随着互联网科技的普及和居民收入提高消费升级,在2016年和2017年,消费金融迎来发展蓝海,“只要消费金融公司发力获得足够多的客户,基本上是躺着赚钱,但在现在严监管形势之下,行业发展增速很难像此前一样。”
“虽然2017年消费金融行业整体业绩蓬勃发展,但对比去年中期业绩报告,不难发现其增速有所放缓,而且行业‘冰与火之歌’序幕缓缓拉开。”消费金融业内人士、上海交通大学程雪军博士表示。
记者注意到,无论是对比2016年业绩增速,还是对比2017年业绩增速,不少有代表性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速度已经放缓。
以目前净利第一的招联金融为例,起步于2015年的招联金融,2017年营收41.63亿元,净利润高达11.89亿元,约为2016年净利润的3.5倍,净利润同比增长266.97%。而2017年上半年,招联金融营收22.97亿元,增长2602.35%;净利润5.41亿元,同比增长982%。
相比之下可知,招联金融2017年下半年业绩增速已经放缓。
捷信消费金融也类似,2016年,捷信消费金融营业收入68.26亿元,增长156%;净利润9.31亿元,增长2721%。而2017年,捷信消费金融全年营收132.4亿元,增长106%;净利润10.2亿元,增幅为9.8%,增速也大幅放缓。
一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人士表示,由于去年下半年监管划定现金贷利率红线等,导致一些公司主营业务承压,利润空间大幅压缩,出现增收不增利情况,加之市场资金成本和获客成本上升,“获客平均成本从以前的50元/人上升到现在的一倍以上,甚至一些新的长尾客户获客成本达到500元/人。”消费金融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摊薄。
程雪军表示,在新监管形势下,大量滥于金融创新,藐视金融监管的消费金融机构将会逐渐被规范整顿,最终,以商业银行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为主的持牌经营机构将会成为消费金融行业主导。
消费金融上演“冰与火之歌”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由于股东资源、发展模式和科技差距等因素,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业绩出现“冰与火之歌”的分化,同时期起步的公司业绩差距越来越大。
例如,同时在2015年获得消费金融牌照的招联金融、马上消费金融、苏宁消费金融、中邮金融和杭银金融,公司间差距明显。
其中,招联金融和马上金融净利润均超过5亿元遥遥领先,苏宁消费金融奋起直追净利润超过2亿元,而中邮金融净利润仅为6775万元,杭银消费金融则在2017年上半年亏损4736万元。
马上消费金融CEO赵国庆对记者表示,消费金融在严监管之下,简单粗暴的跑马圈地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市场回归有序以后,之前存在的多头借贷和借新还旧将被强约束,消费金融行业发展也进入了比拼核心竞争力的时代。
近两年来,伴随着货币政策转为“稳健中性”与金融监管的推进“去杠杆”,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社会整体资金水位的下降,资金成本的上升。
在消费金融领域,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为无放贷业务资质的机构提供资金发放贷款,不得与无放贷业务资质的机构共同出资发放贷款,银行选择合作伙伴需要考虑合规性和资金安全。
赵国庆表示,这对于具有强大风控能力、合规能力、场景适配能力的消费金融机构而言,议价能力反而提升了,可以获得更低成本的资金。
此外,在消费金融具体获客方面,目前招联金融由主打纯线上,开始布局线下;捷信的纯线下展业,开始转向线上;马上消费金融则是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赵国庆认为未来一定是双线并发作战,才能抢占更多的获客空间。“从线上场景来看,线上流量基本集中在几大巨头手里,获客价格也在水涨船高,现阶段来看,成本可能略高于线下,但是线下场景也上演着大鱼吃小鱼的流量集中并购,从长远来看,获客成本线上线下是趋同的,这也是为什么出现了线上零售商大举并购线下的原因。”
【来源:券商中国】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