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马圈地、搜刮新人,经纪公司“新面孔”争夺战正酣水煮娱
日前刊登《没进学校就被经纪公司盯上,未必是好事》报道,聚焦以上海戏剧学院招生为代表的艺考现象,引起业界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那么,经纪公司“渗入”校园已经到了何种地步?“未上学、先签约”,究竟会对表演人才的培养产生哪些影响?曾经培养过几代优质演员的学院派教授们对此怎么看?记者对该现象进行了深入调查,并于今天起推出“直击艺考·艺术人才如何起步”系列报道。
“囤IP已经过时了,‘新鲜的面孔’才是娱乐圈新的财富之源。要囤就囤新人,去表演系把孩子们签下来。”二月又逢全国艺术院校招生时节,正值花样年华的艺考生们走进考场之时,一场花样百出的“跑马圈地”资源争夺战也打响了。全国几百家经纪公司纷纷把目光投向全国三大专业表演艺术院校: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一年一度的本科招生考试之际,也正是经纪公司网罗新人的大好时机。
“一年级的孩子们几乎全都签约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上海戏剧学院几位教授不约而同地表示,不只是表演系,舞蹈、戏曲、音乐剧和主持人等专业的考生、新生也未被“漏网”。在校读书期间,签约经纪公司已经成了非常普遍的现象。
艺考生早早被经纪公司“眷顾”,究竟是福是祸
“同学,我是经纪公司的,有兴趣交换一下联系方式吗?”“对不起,我已经签约了。”现在,哪怕去招考现场蹲点,也很难有好的收获,那些外表出挑的考生,早就被各种经纪公司提前“拿”下。原来,为了挖掘新人,虎视眈眈的经纪公司甚至提前找上了艺考培训班,先下手为强。但凡有学校开设表演系或表演相关专业的,里面的学生也基本上都被“预订一空”。
“虽然签经纪公司是个人的意愿,但我是极力反对的。”上海戏剧学院音乐剧中心主任王洛勇说,“坏榜样太多了! 一些唯利是图的经纪公司不仅破坏了学生对艺术标准的敬意,也毁坏了这些未成才的孩子在学习期应有的心态。”
一旦签约,学生就必须履行合同义务,完成经纪公司安排的剧目、广告拍摄和商演活动,其中隐藏着不少“陷阱”和权利义务不对等的“霸王条款”,学生一般难以辨别,等吃了亏才反应过来。
例如,一些无良经纪公司往往会指明使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支付报酬,等到项目结束,学生通常因为各种原因收不到“尾款”。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少有学生站出来与经纪公司对质。“打官司维权成本也非常高昂,这已经成为了行业的潜规则,明摆着就是欺负人。”上海戏剧学院厉震林教授也为这些孩子们抱不平。这些经纪公司就是利用学生“出名要趁早”的心理,利用他们的单纯和社会经验的缺乏为自己牟利。
有些经纪公司还会给学生灌“迷魂汤”,教他们不要跟老师、学校多提“工作细节”。很少有学生能与经纪公司周旋,而往往一张经纪合同一签就是五年、十年,解约成本异常高昂。
“学生基本上就是被经纪公司‘奴役’了,很多还浑然不知,甚至乐此不疲。”王洛勇说,造成的结果就是大量的专业课被抛在脑后。老师们一个个去敲学生的门,苦口婆心地“求”他们回来上课。有一次,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任教老师刘天池甚至拍桌子勃然大怒,“一半的学生都出去外拍,没来上课”。
这种把学生视作“生产资料”的做法,令很多业内人士深恶痛绝。“说是他们签约的艺人,却是由国家专业院校来负责教学培养,而经纪公司本身无需投入,也无任何风险,怎么看都是稳赚不赔的生意。”
数十、数百人一签,名曰“造星”实为“圈钱”
“艺人经纪”进入校园,并非新鲜事,早在上个世纪末已初见端倪。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何雁向记者介绍,当时他带过的学生李冰冰、任泉就是被中国第一代文化经纪人王京花一手“捧”出来的。“专业素养高、责任心强的经纪人,是演员们真正的‘贵人’。不仅会把他们照顾得无微不至,更重要的是能对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有洞察性的、独到的见解。”
后来,国内演艺经纪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2010年前后何雁明显感觉到这个行业混迹了很多“杂牌”,只顾拿学生来圈钱,丝毫不懂、不顾如何规划他们的前途。
“高娱传媒”的蒋正多年来从事艺人经纪,他告诉记者,现在市场上确实有很多骗子经纪公司专坑学生的钱,尤其是打着培训的名目,让学生和他们的家庭不断投入前期费用,“事实上,这些学生很多没有艺人的潜质”。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约有200多家艺人经纪公司 (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他们几乎采取一模一样的竞争策略——跑马圈地,说到底就是提前占有资源。”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这种做法就如同前两年抢夺IP,没几个公司想好怎么去运作这些IP,但先抢到手了再说,是一种市场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的现象。
“这些经纪公司一把网撒下去,就能圈起来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孩子,人数那么多,怎么能把每个人都照顾到呢? 说到底就是一场商业价值转换的游戏。甚至很多人只是单纯慕‘钱’而来,没有任何相关行业的从业背景。”
互联网平台的成熟,催生了内容制作的大爆发,对艺人、偶像有了更大的需求。在日前播出的综艺节目《偶像练习生》中,国内87家经纪公司就选送了1908位练习生,可见所谓“明星”背后的推手规模之大。
“造星模式”也在悄然改变,“唯流量论”成为相关行业心知肚明、默契一致的潜规则。对艺人的要求非常“简单粗暴”——只要长得好看就行了。一位上海戏剧学院的学生告诉记者,她签约的经纪公司就经常要求她上综艺节目,“去露露脸吧,只要有一两个镜头扫到,说不定你就走红了。”但在这种“造星模式”下,新人爆发和陨落的周期也在不断提速。一旦市场的新鲜感进入衰减期,这些“年轻而美丽的面孔”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徒有外表而缺乏专业能力的演员,注定走不远。”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表示,针对这些问题,校方正在积极筹划制定对策和规则,将严格控制学生外出拍戏、商演的时间,保证正常教学的有序进行。同时考虑在学生个人、经纪公司之间引入学校的力量,制定“三方协议”,最大程度地保障学生的利益。“也希望学生们能尽早意识到问题所在,回归校园,别为眼前一时之利,拿自己长远前途开玩笑。”黄昌勇说。
来源:文汇报 作者:童薇菁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