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无人经济:其自身存在的逻辑、行为和观察视角新金融
2017年,无人经济几乎成为商业市场上一个最为火爆的商业模式,在亚马逊Amazon Go线下超市推出半年以后,以国内的无人便利店为代表的新商业模式,正在迎来集体的爆发期。
资本市场是推动无人经济走向火爆的一个重要推手:7月1日,F5未来商店完成3000万元A+轮融资;7月3日,缤果盒子宣布完成超过1亿元的A轮融资;7月7日,“城家公寓”宣布完成5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9月12日,EasyGo获2000万元天使轮融资。
其实在这轮资本狂欢中,不乏冒失跟进、莽撞进入的投资,这其实在投资领域也是一种常态,资本的逐利性难免会产生这种莽撞的行为。但是鉴于之前共享等商业模式方面的资本大战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对于无人经济这个当前所谓的风口而言,我们或许能够借鉴一下之前的诸如共享经济这样的模式,理性考量当前无人经济存在的一些问题,或许这样,才是考察无人经济的一个比较理性的方式。
无人经济,其实一直存在于我们身边
无人经济其实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它一直存在我们周围。暂不说古代诚信经营的例子,即使在现代,这样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
例一:广西南宁市伶俐镇街头的“无人报摊”从2013年4月开办以来,平均每天售出报纸100多份,近3年来已售出10多万份报纸,极少有丢失的情况。
例二:广西柳州市融安县大将镇东潭村大潭屯有一家诚信柚子店。店里无人看管、没有监控,甚至柚子也没有明码标价,由顾客根据自己的意愿付款。
例三: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容县十里乡江口村的一个菜市场中,摊位无人看守,顾客自助挑选、自觉付钱,上百年来市场秩序井然。
例四:2015年,无人成人用品自助服务小店像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出来,在浙江的一些地方,出现了很多成人用品无人售卖的小店,消费者进店选择之后,留钱走人。店主只在有空的时候,进店查看货物缺漏情况,补足货物即可。这种无人售卖小店很少发生只拿货物不留钱的情况。
以上的案例说明了,其实无人经济这种形式,一直存在我们身边,只不过没有像今天一样,由于各路媒体的宣传和投资的热潮涌动,而引起我们的关注。因此,无人经济可以说是我们生活中,尤其是在商业中,一种早已存在的形式。
2016年12月,亚马逊在美国西雅图第七大道推出第一家无人超市Amazon Go。之后,以无人零售为代表的各种无人经济模式正在成为当前最火的经济模式。各路资本也在2017年上半年搅动市场,无人经济的各种模式,也就是在这半年的时间内,得到资本的充足给养。我们可将2017年看成是无人经济的发展元年。当我们考察经过资本补血的无人经济的特点的时候,有必要将2017年之前的无人经济特点进行一个分析,进而考察一下传统的无人经济所表现出的一些特点。
那么在此之前的无人经济,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呢:
1、小区域化。2016年之前的无人经济基本上集中在县域一级,更多的是集中在村一级,乡村的熟人经济提高了违反无人零售默认的诚信规则的成本。在这种成本制约下,使得这种无人售卖的方式以无人货摊、无人菜市场、无人报摊的具体模式,在县、乡镇、村一级存在;
2、商品成本低。很多无人货摊商品成本都比较低,比如上面案例中提到的报摊、蔬菜。即使出现了拿货不给钱的情况,但是只要数量不大,因此对于走量的出售者来说,这个损失也不算太大,或者这个损失也可以通过大量出货得到弥补。
3、方式新鲜。无人货摊这种方式是比较新鲜的,能在一段时间内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基于这种新鲜感,消费者在体验的时候,基于周围体验者的关注度高,一般不会公然违反这种规则;另外就是,消费者在进行先期体验的时候,也不会马上做出违反这种规则的举动。因为新事物的出现,消费者并不知道因其一时冲动违反这种规则可能会给他自身带来什么样的成本。因此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还是遵守着无人售卖的规则:拿货、留钱、走人。
4、流程简单。传统的无人货摊这种形式,购买流程还是非常简单的,基本上分为选货、拿货、留钱、走人这几个过程。对于体验的要求不是很高(毕竟是货摊的形式)。稍微复杂一点的,就是找零。但是大部分情况下,还是需要顾客自备零钱的。
因此,当我们考察2017年之前所谓的无人经济的时候,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消费者对于无人经济附着的诚信规则的遵守,但是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之所以这种无人经济能够在一些地方生根发芽,有的甚至延续了好几百年,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上面的四个重要特点导致的。
也就是说,一旦无人经济的区域放大、或者商品的价值高一些(比如说金饰品、或者是一些便携的日用品、或者是一些电子产品)、抑或是无人经营的周期长一些,那么这种无人经济就极有可能崩塌,对于所谓的新规则的遵守可能马上就会被破坏掉。
市面上其实已经很多这样的报道:
例一:重庆洋人街里设有几个无人守候的诚信摊,游人可投一元钱自取矿泉水,全靠自觉。2月1日,一位网友却看到,一辆私家车上的乘客趁着堵车,从诚信摊上抱走5瓶矿泉水却没付钱。
例二:12月9日,网友“番茄吵蛋蛋蛋黄派”在微博反映:一个售货摊被盗,摊主气愤地贴出了一张题为《大三学姐的战斗鸡你也敢偷!》的“谴责书”。原来,一位路人只留下5毛钱,就拿走了她一只价值10元的“战斗鸡”。
例三:2月19日早3点多钟,长春,一年轻男子在天地十二坊一家成人用品无人售货店盗窃,在打砸自动售货机器一番后未能将钱财盗走,转而将两个柜门内的“充气娃娃”和一套空姐制服盗走。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无人经济的蓬勃发展,需要诚信规则的建立,而这种诚信规则的遵守,绝不仅仅是因为所谓的道德自律,还需要好的体验——流程越简单,体验达到极致的概率就越高。而无人经济的建立,需要完善的流程。传统无人经济为什么能够发展起来,就是因为流程非常完善,尽管这个流程比较简单。当前无人经济还没有达到这种完善的程度,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流程要求非常高,另外还有就是流程非常复杂,难以达到体验要求的那种程度。
当前火爆市场的无人经济,是对传统无人经济痛点的有效尝试
2017年,无人经济火爆市场,对所谓的黑科技的运用,让无人经济能够在更大的区域、更多的商品种类和更高的商品价值方面得到扩展。人像识别、商品识别、自助支付、大数据分析、IOT(物联网)、区块链等集成的“黑科技”系统,让无人经济的发展一日千里。也就是说,从消费者进店选择商品,到支付完成出店这样一个全流程的购物体验,背后的基础设施都是运用技术来进行支撑的。以至于很多媒体在形容无人消费的时候,都用了“炫酷”这样的词汇来描述整个消费流程。
其实,对于较为简单流程而言,这种体验是完全可以用技术实现的,例如上面提到的传统无人货摊这种形式。但是对于复杂的体验而言,技术的运用,就要通过不断的进行技术升级和技术优化来实现,这样的过程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对于简单的流程来说,技术作为无人经济的基础支撑,其实已经非常完善了,也就是说,简单的流程体验,所涉及到的技术,已经足够支撑消费者一般的购物体验了。例如,据亚马逊官网介绍,Amazon Go采用的计算机视觉技术、传感器、图像分析和深度学习技术,和其开发无人驾驶汽车的一样。在应用于无人零售店时,只需针对性进行开发和优化而已,增加的研发成本相对较低。
简单的流程,比如直接拿货、支付、走人,只需要备点货,弄个二维码扫描付款就可以了,流程简单,涉及到的技术也很简单。传统时代的无人经济基本上和这个差不多,只不过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例如直接零钱现金交易、不需要什么支付科技)。简单的流程体验相对简单。
但是对于复杂的体验而言,无人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从顾客的角度而言,顾客要实现选货、买货、物流、退货、代收、换货、商品性能知晓等等,都需要强大的技术进行支撑;从防盗的角度而言,要进行监控,毕竟区域扩大了,人们处于一个陌生的彼此不相识的环境中,偷盗带来的成本较低,小区域的诚信成本的约束规则就不存在了;从商品的保存方面而言,要实现环境的监测;对于顾客的消费习惯的感知,例如消费者的眼光停留、选货路径、选货时的面部表情等等,都需要进行数据分析。也就是说,只有将所有的所谓的黑科技进行组合、优化、迭代、升级,产生出一套适合公司特色的无人售卖智能系统,才能更好地将顾客的消费体验推到一个好一点的状态。还需要考虑的是,顾客的个性化以及消费行为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只有这些问题解决了,无人经济或许才会走出一条比较宽广的道路。
现代无人经济,本质上是将传统无人经济的范围扩大了,无论是地域、还是消费的流程、或是带来的对于消费者的消费体验,都得到了扩大、延长和提升。不仅解决了传统无人经济的痛点,而且还向无人经济的全产业进行资源整合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
当前的无人经济,基本上还是处于拆解传统产业链条环节的阶段
当前市场上的无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拆解传统。所谓的拆解传统,就是将传统的产业链条中的某个环节独立出来,通过技术的配备,进行无人化。例如菜市场,按照一般的逻辑,传统的菜市场包含蔬菜、果品、生鲜、肉类等,每一种专门经营某个品类的摊位,都有自己独特的一种操作方式,来管理自己的摊位,并且提供对应的服务。
例如一个消费者要到肉摊买点肉,需要买什么肉,是肋骨、猪腿肉还是摊主事先处理好的猪排,都可以经过当面的交流,由摊主当面进行切割等一系列的操作,然后顾客支付拿货离开。但是在无人商店中,除非肉类的各种品类(肋排、猪腿肉、猪排等)和标准(例如猪排的大小、形状,肋排切割的块状大小)已经是非常齐全了,否则很难满足顾客的个性化要求,而在传统的菜市场中,顾客的个性化要求都可以和摊主通过非常高效和直接的交流予以满足。那么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无人商店就要考虑通过技术的方式,来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选择。例如事先通过摆置全品类的猪排来让顾客选择。这一点很难做到,毕竟客户的个性化选择是一个非常非标的东西;还有一种是通过技术的手段,例如通过监控的方式来长期分析客户的消费习惯,通过进行大数据分析,进而有针对性的摆置顾客可能要选择的肉类品类。但是这一点也不能全部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因为大数据的分析只能是提高精确定位顾客选择性习惯的可能性,而不能完全保证消费者的行为带来的不确定性;还有一种是用人工智能,例如使用机器人来代替摊主,但是这种做法一来增加成本(传统零售时代,雇佣服务员的成本是非常低的),二来机器人也不能完全替代摊主,也就不能有效满足顾客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再比如,消费者到菜市场买点生鲜产品,传统的菜市场,生鲜摊主是会提供生鲜处理服务的,但是在当前的无人店铺中,这种服务基本上很难满足。
因此,在当前的无人零售店中,放置的都是一些休闲零食、饮料、日用品等易于保存的商品,也就是说,全品类的商品覆盖还远远没有做到。这也是当前无人零售一个比较大的痛点。
如果我们将传统的菜市场看成是一个全产业链条,里面的服务其实已经非常完善了。而当前的无人零售店,选取的都是传统菜市场全品类商品中的部分商品进行售卖,提供的服务也都是部分的服务,例如商品展示、支付、部分的处理服务(例如等待打包、付款等),对于复杂的服务,现在的技术手段还难以跟上。因此,当下无人经济的发展,也可以说将目光注目于传统全产业链,通过将传统产业链中可以无人化的环节拆解出来,进而投入科技力量予以完善,最终尽量做到提升体验。例如,对于支付这一环节,采用扫码付、闪付、刷脸支付等方式,尽量将支付做到极致;还有比如对于商品配货,采用感知技术,尽量能够及时配货。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感觉到无人经济时代,科技是如此“炫酷”。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当无人经济覆盖不了全产业链的时候,通过对产业链某个环节的技术赋能,来最大可能的提升某个环节的极致体验,以此带来流量——这也是当下无人经济不得不进行的一项工作——这是一种必然,或许也是一种无奈。
以无人零售为代表的无人经济商业模式,是纯线上社群经济在线下的拓展
如果说共享经济是商业对于最后一公里的尝试,那么,无人经济可以说是对于商业最后一米的尝试。与人的距离越近,体验等要求就越高。
零售作为与人们生活最为紧密的行业,无人零售的兴起,当然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当前,无人零售店中的视觉设备及处理系统、动态Wi-Fi追踪、遍布店内的传感器还有客流分析等技术系统,对于精准定位人群消费路径、精准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提供消费者消费的行为报告,都提供了技术方面的基础支撑。也可以说,商家为了进行更好地营销,最终更好地提升消费者在最后一米的体验度,不得不采用技术这种所谓的黑科技来进行背后基础设施的搭建。
以上零售行业的黑科技的应用,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就是零售行业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社群经济。而社群涉及到的社交,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都可以用来定位消费者的行为。
人的行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产生基于情感的判断,也就是说,当消费者在进行某一项事情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基于情感方面的主观评价。美国的加来道雄在《心灵的未来》一书中曾经有过这样的描述:“人工智能研究者开始认识到情感可能是人类意识的关键。像安东尼奥-达马西奥博士这样的神经科学家发现,(大脑的)前额叶(负责理性思维)与情感中枢(例如边缘系统)的连接发生损坏时,病人就不能进行价值判断。即使进行最简单的决策(买什么东西,什么时候约会,用什么颜色的笔),他们都会陷入瘫痪,因为每件事对他们来说都是具有相同的价值。因此,情感并不是什么无关紧要的奢侈品,它有着绝对的重要性,没有情感,机器人就无法确定什么是重要的和什么不是。所以,情感现在不再居于人工智能研究的边缘,而是占据了中心地位。”
社群是一种最容易产生情感的一种交往方式,不同的社群具有不同的交往规则、有着基本上相同的交往意识,成员之间有一种一致的行为规范和比较持续的互动关系,最终产生一种一致的行动能力。比如各种各样的社交APP(很多APP可以看做是一种社交的大平台,然后在APP中分类,进而根据一些更加细化的规则,设置出更多的小平台。例如微信是一个社交的大平台,但是根据不同的目的规则,里面还可以设置出很多基于不同目的的群)。
社群经济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吴晓波频道、逻辑思维,这些社群通过共同的价值观凝聚在一起,凝聚的前提是输出产品,这些产品就是各种内容,比如说认知方面的内容。但是零售的输出的产品都是有形的商品。社群经济能发展起来,很大一个原因就是通过一些数据分析,来凝聚粉丝,生产定向内容(产品)。无人零售运用了那么多的科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基于共同价值观(或者情感)的购买行为,需要用众多的先进技术来量化、来体现,而且由于所生产的内容标的是实体产品,更是需要技术的东西予以衔接首尾(价值观或情感是首、购买产品是尾),因此零售行业的黑科技运用,是要顾及两方面的,这和网上单纯的生产虚拟内容的社群经济是不同的。
从这点来说,零售经济就是一种社群经济,第一:零售是离我们日常生活最近的行业,关系着我们每个人的吃喝拉撒,与人的链接最为紧密;第二、零售店代替了原来传统的小卖铺,但是却具有原来小卖铺链接社区的功能;第三、人们在零售的环境中产生的行为,是人的行为最好、最真实的一种体现。
因此,零售既有互动、又有产品,通过众多所谓黑科技的应用,不仅能够通过数据的大量分析,定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还可以用来分析这些购买行为背后隐匿着的情感。而这些特点,都是社群经济的一种较为直观的反映。
因此我们可以说,以无人零售为代表的无人经济商业模式,是纯线上社群经济在线下的拓展,是社群经济的一种线下变体。
现在谈论无人经济将会导致大量失业,本身是一个伪命题
当前市场上出现了很多这样的思考的文章,认为无人经济的出现将使得大量原先依附于传统行业、但却被无人经济革新的行业工人失业,也确实有很多数据说明了这种趋势。例如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报告表明,美国大约47%的工作因为机器认知技术自动化而变得岌岌可危;还有的报道也显示出人们对于机器人代替人工的担心。例如,2013年12月22日,浙江民营企业联合发展会和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签署了《机器人产业应用合作协议》,计划在5年内实施“机器换人555推进计划”,力争到2017年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从业人员数比2013年下降50%,相当于减少劳动用工20万人以上。
我们也听到了很多来自于机器人代替人工的实例,仅仅在2015年,很多关于机器人的新闻就搅动了人们的神经:腾讯推出了写稿子的机器人,可以在一分钟之内就完成一篇稿件;德国发明了砌墙机,一天就可以盖一栋楼房;还是德国的新闻,德国自动化屠宰场,一条屠宰线每小时屠宰6000只鸡。至于机器人服务员提供的用餐服务,更是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因为当前无人经济的基础设施是技术,所以很多人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让很多人有了失业的可能。但是当前的无人经济还停留在对传统产业链某个环节的改造阶段(我们可以称之为无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对于传统产业全链条式的全部无人化改造,其结果是否会实现,还是有待商榷的。毕竟这个全产业链条式的全部改造是否必要这是一个问题,而且机器本身不具有人的行为的不确定性,有些工作是一定需要人员参与才能完成的。所以在这个初级阶段就开始谈论无人经济让大量人员下岗的问题,或许是不具有逻辑性的。
另外还有就是,市场上很少有专门的研究,量化的说明当机器人应用到某个行业的时候,那些被替代的人员,在离开传统的工作岗位之后,到底选择了怎样的岗位?或者到底通过什么样的自身机制和市场机制,让他最终走上了被替换之后的、现在的工作岗位,这个流程(或者说是心路历程)到底是怎样的?在这些研究还没有充分完善的时候,现在就说机器人要代替传统的人工工作,这个论断是不适宜的。
况且,一些工作注定要被代替的时候,一定会有一种机制,会将这些传统的东西或多或少的保存下来、传统的人员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安置”——当然这个安置是指重新适用在新的、或许新创造出来的岗位上。例如,社会曾经存在一些补碗、剪纸、绣、酿酒等传统的技艺,当被工业化替代之后,掌握这些的技艺的人员,就成为了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设置,就是社会机制对于这些所谓的失业人员的一种配置。
因此,当我们考察机器人能够代替传统工作的时候,有必要秉承这样一种观念:一定会有因为产业转移而带来的对于新工作岗位的创造过程的出现。产业岗位代替的过程,一定是一个产业结构重塑的过程,或者是一个新产业崛起的过程。而非仅仅是一个代替或者不代替的非此即彼的过程。
况且,产业转移的过程,不一定非得用经济效益来考量。
因此,现在谈论无人经济将导致大量人员失业,是一个伪命题——尽管机器导致失业未来也不会出现。
结语
无人经济是当下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其实从本质上讲,这种经济模式和之前的O2O模式、共享经济、社群经济,都处于一个逻辑层面上,我们应该以平常心去看待。资本狂炒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之前的很多经济模式都出现过资本狂炒的现象——这也是资本的一种理性现象。我们应该以更为理性的眼光,去看待这种经济模式,进而为我们理性审视一些商业模式,提供一个比较好的习惯视角。
【来源:陈虎东】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