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对“信联”期望过高,它不会成为互金行业的“天网”新金融
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关于信联的筹建,一个完全以商业组织为班底的公共服务机构在竞争激烈各怀心思的商业社会里想保证它纯粹的公立性,显然还缺乏足够的约束力。去年6月份,我通过《个人征信业务亟待规范,呼唤“国家队”入场》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正是对当时信联缺乏主导,而可能流于形式的担忧。
近日,央行受理“百行征信”的消息放出后,互金协会持股36%的股权结构明确了政府主导地位的角色,这实属意料之中。而整个机构参与者中,没有银行、运营商等大数据国家队的身影,各参与机构不分实力和贡献各占8%的大锅饭股份比例,不免又让众多局外人浮想联翩。
这样的“信联”架构向我们释放出了两个信息:1、这是一个为了通过审批,各方妥协的过渡性架构,大家看重的是“船票”和未来在大数据应用中的行业话语权。2、“信联”所涉及的服务将会限定在互联网金融服务的结果类信用数据领域,外界对信联抱有的期望过高。
襁褓中的“信联”会弱化背书效应
与网联、银联有所不同,申报中的百行征信民营色彩浓厚,9个股东中除了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之外,其他全部是民营企业,没有国家队的身影。
而中国互金协会本身也是2015年才成立的国家级行业自律组织,主要从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方面对协会内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约束和引导,目前暂未涉及跨企业跨区域业务互动机制、企业间业务结算服务、跨平台数据互联服务等行业底层通道服务工作,其未来在“信联”中的角色更像是裁判员和游戏规则的监督者。
而对于其他几个商业股东而言,情况似乎比较微妙。
芝麻信用和腾讯信用所掌握的大数据规模、丰富的数据维度和覆盖的人群范围可以说是巨鳄般的存在。深圳前海征信作为平安保险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同样代表着银行业全金融牌照业务下的精准金融信用数据源。而中智诚征信、鹏元征信、考拉征信等各个细分领域的传统征信公司代表与上述三家公司相比差了不止一个段位,但在信联中却拥有同样的话语权。
按照商业社会的原则,同样的权利背后对应的是同样的义务,体量大、能力强,数据多并不意味着必须要付出更多,成为通道的主要建设者与贡献者。
按照目前参与的八家商业实体股份均分的节奏,这意味着信联未来的信用数据撮合与信用服务会聚焦在“过去式”,即互金领域用户已发生的金融交易记录数据的撮合上和汇集上。并不会要求各个业务方实施同步用户更多的生活场景数据,也不会让阿里、腾讯等大数据方成为喂养其他合作伙伴的“血牛”。
从信联内部结构来看,没有一个纯正的国家队加入,没有金融机构参与,也没有运营商等数据通道方,这也侧面反映了信联在未来社会大信用体系中的补充作用,将更加侧重于面向互金B端行业服务,做好互金行业大数据征信体系的管道,而不太可能面对C端市场提供个人信用凭证服务。
作为一个预期以商业化运作为主,并以提供基础服务为目标的行业组织,信联目前的代表性还不足够充分,互联网企业数目众多,每一个类型的企业代表一类生活场景的数据积累。三巨头里百度缺席,京东、360等众多二线外围企业也未能入局。还有很多强势的生活场景数据方如携程、途牛等,自身不主营金融业务也没有太多参与信联体系建设的推动力。
信联以目前这样的架构来进行申请,背后更多的动机可能是简化利益格局,并充分考虑代表性,先解决有和无的问题。在这个相对漫长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信联不会像行业所期待的强化官方背景来终结行业乱象,也不会将盈利模式建立在机构业务背书上。没有国家队那就会更多依靠市场的手段来为这个行业逐步建立秩序。
“信联”没有天网的基因
无论是行业内还是行业外,大家对于“信联”的期望都很高。认为信联应该是各类互金大数据公司数据库的直联,至少也是在约定时间内让参与的大数据公司将数据源按照公有标准要求的维度定期汇总到信联的行业数据库当中,作为公共通道资源配合互金行业相关业务的调取与撮合。
从信联现有的架构来看,现实似乎要骨感的多。没有国家队,没有银行、没有通信运营商等关键角色,互金协会也不像人民银行一样具备系统管理整个金融行业运营的技术、政策与专业能力。这决定了信联不会上升为“国家”通道,也不会去承担太多社会公共职能,而是在协会的带领和牵引下由商业实体高效运作,贴近市场服务的行业性组织。
据此预判,信联未来所集合的征信数据更多将是作为央行未纳入监测的互金平台用户金融行为信用的补充。这里面大致包括腾讯征信、芝麻信用等互联网头部企业基于用户的行为和场景数据给予的个性化大数据征信报告、前海征信等提供的用户传统金融行为信用结果、以及专业第三方征信公司所聚合的用户在互金平台、小贷公司等所产生的金融行为征信结果。
信联对于这些结果性的互联网信用数据的整合,一方面能与人行的信用报告形成互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用户的信用画像,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在未来为未能被传统金融服务覆盖的广大人群提供更多维度的信用依据,让普惠金融尽可能大范围的落地提供信用参考。
至于目前外界广泛关心的信联将如何实现平台间数据的互通和积累,如何建立统一的数据交互标准和数据收集通道,如何有效开展信用大数据的应用等,都是没有正确理解信联的定位,并将信联的作用想的比较科幻。
对于结果类数据的采集与汇总并不会涉及太复杂的数据库管理,由首批信用企业参与建立的信联征信数据系统对于所参与的企业来说,既不用触碰数据库中的大数据核心资源或提升数据库运营投入的成本,而且是对企业自身大数据价值的官方备书,以及保值与增值。在未来广泛的商业化运营中有着充分的商业化开发空间与想象力。这也是为什么众多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互联网企业都纷纷布局信联抢头啖汤的原因。
而对于尚未入局的多数互联网企业而言,在信联落地后首批商业化运营的示范带动作用下,一定会更为积极的参与信联体系,输出自身应用场景大数据所分析出的“信用凭证”。信联在未来可能会通过认证的形式来逐步纳入有一定含金量的更多的数据维度。
至于许多人希望信联是主要互联网企业的数据库直连,并能整合所有数据维度提供一套综合解决方案,实时收集、积累、并分析用户的信用,为行业提供更充分的数据支持与应用,这个从信联的定位上看基本不可能。互联网企业不像银行有较通用和硬性要求的行业通用技术标准,另外想一想阿里和腾讯大数据中心的庞大规模,信联也不具备构建这样一个超级数据中心的技术能力与资金实力。
就算是勉强构建这样一个超级数据中心,将这些数据仅用于征信领域,投入与产出极不对称,这样的重复建设也完全没有必要,不可能持续运营的下去。所以,信联未来提供的个人综合信用数据与人行的信用报告会基本类似,是参与企业所提交的个人信用凭证的汇总,不会涉及到动态的行为数据。
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场景与行为数据涉及用户的个人隐私,必须用于用户个人本身。在用于用户自身业务需求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时也需要取得用户的授权。这些场景与行为大数据在未取得用户同意前是不允许对三方和行业大范围公开的。否则就有侵犯用户隐私的嫌疑。信联的成立本身也是要规范第三方信用数据行业的乱象,避免因为个人数据滥用而给用户生活带来冲击。
未来仍存在变数
信联以“百行征信”的名称向央行提出了业务申请,1月13日就将结束公示期。总体来看获批是大概率事件,征信行业的乱象亟待规范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不过也要看到简化版的信联以过审为首要目标,在即将展开的业务运营中还面临诸多挑战与变数。
除互金协会外的另外8名商业股东很可能是首批入选的“运动员”,以这8家机构的信用凭证为基础构建的信联信用服务,可以说完成了信联信用服务的骨架,仍需要不断接入新的大数据公司。新的合作伙伴是以股份的形式加入还是均以后期认证的方式加入,这个游戏规则的改变存在着不确定性。
在信联内部,股东间虽然有差异化互补的成分,但是在大数据时代阿里和腾讯无疑才是真正的主角。同样只占8%的股份,如何让阿里和腾讯在信联的后续运营与建设中承担更多的公益责任,是信联面临的最直接的挑战。而如果鼓励商业股东们争相做贡献,提供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则信联内部不可避免的将面临主导权之争。阿里系和腾讯系都是能左右整个互联网生态的决定性力量,信联的每一个关键步骤都将不可避免的面对激烈的利益交锋。
而如果限制过多,信联也有可能沦为“收作业”平台,成绩有好坏,靠的是参与平台的主观能力性。由于竞合关系,都不主导,而又都有所保留。信联因此需要构建一定规模的管理与闭关体系。
而对信联更关心的是那些具备一定实力,磨刀霍霍准备参与信联首批筹建而又被拒之门外的诸多互联网企业。失去了做股东的机会,没有投票权,自身的大数据征信业务如何获得信联的加持,分享普惠金融的通道红利?而如果仅作下游通道接入方,是否要面临站队的问题?这些都只能在信联真正启动运营后不断揭晓答案。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