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综艺爆发之年,却为何没有火起来?态度
如今的美食综艺套路不外乎明星八卦、明星人生故事、合作开店、推荐美食、分享美食攻略等。
说起美食综艺,当然忘不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它是向全世界介绍中国美食的担当节目, 也是吃货们了解中国美食文化的最好节目。紧跟其后出现了很多以美食为主的节目。而且在其之后,网络视频崛起,美食综艺也成为网络视频打开综艺市场的利器。
美食+成为制作者的新方向,美食+访谈,美食+旅行,美食+亲子……等等都有对标节目。但是这些美食节目互动性、娱乐性增强,但并没能实现功能升级,节目收视、播放量也没能突破以往,美食综艺的加法效果不理想,问题出在哪儿呢?
缺乏创意
前不久火了的《中餐厅》,刚播不久,就被发现节目创意、情节、人设设定和韩国综艺节目《尹食堂》很像,一下子就出现了刚播未火就被盖上了“抄袭”的名号。这不得不让人又想到了之前播出的《向往的生活》,也被观众发现模式复制韩国综艺《三时三餐》。稍有火起来迹象的综艺,经不起观众的火眼金星,屡屡成为抄袭抨击的对象。创意缺乏是美食综艺,也是国产综艺的最大问题。
除了抄袭韩综,那些原创综艺也很难突破束缚,玩出高级感、趣味感。小S的《吃吃的爱》依旧延续小S在《康熙来了》中的长处,甚至无限放大自身优点。何炅的《拜托啦!冰箱》用脱口秀+美食挖掘明星八卦,和《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区别度不算大,蔡康永、陶晶莹、曾宝仪、马东主持的美食综艺节目,同样如此,脱不了主持人的成功节目套路痕迹,美食氛围弱。
偏离“美食”
以优酷独播的《穿越吧厨房》为例,这档节目用美食分享生活的乐趣,请了谢依霖、王刚、容祖儿等嘉宾,分享他们最爱佳肴背后的故事。节目看完,美食不是重点,美食背后的故事才是重头戏,大家看的似乎更是一种对过去时光的回忆。节目和《熟悉的味道》、《美食告白记》差不多,都是借着美食,谈爱情、亲情、友情、成长,大部分镜头都不会放在美食上。这样,观众明明想看美食,最后却听了一个又一个故事。
爱奇艺独播网综《男子甜点俱乐部》是蔡康永带着一群年轻小鲜肉的创意甜品节目。可以想象交换故事加上甜品,再加上蔡氏鸡汤,味道会有些甜腻。
显而易见,美食综艺朝着多元化、多角度方向走,不会将一个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要集合多个卖点,纷纷推出+的玩法。在这些节目中,美食不过是美丽的外衣,内核已经变成了明星、情怀、故事……
这些综艺节目吸引观众的未必是美食,可能就是那些故事、八卦、旅行、明星,美食的出现就像是大餐后的甜点,是加分项,但不是主菜。
被广告绑架
美食综艺的爆发,也受到了广告主的青睐,制作方为了增加节目创收,在内容植入上也充分发掘。随着美食综艺节目内容多元化,不仅可以植入与美食相关的产品品牌,还能植入更多其他品牌,基本可以涵盖了“衣食住行”。如今,手机、汽车、旅行、亲子等都会出现在节目中。例如《吃光全宇宙》就和携程达成了深度合作,而VIVO智能手机和《姐姐好饿》合作。这些多元化的品牌和商品,也让美食文化偏离了最核心的轨道,或许大家想看的是美食,没想到看的全是眼花缭乱的广告植入。
另外同质化也是美食综艺收视价值不高的原因之一。《拜托了冰箱》打开了美食+八卦大门之后,又有了《谁是你的菜》,两档节目都是围绕冰箱、明星谈八卦,不可避免陷入同质化。有些原创节目有着明显的电视台综艺套路。例如《姐姐好饿》有《康熙来了》的影子,而《饭局的诱惑》又有马东的《奇葩说》的印迹,《黄小厨的春夏秋冬》基本都还是黄磊在扛大旗。这些节目被发现不过是此前这些成功主持人某些节目细节、情节的重复、放大,创新度不高。
美食综艺从美食教学服务到“美食+”,看似不受套路约束,迅速打开美食市场。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有20多档美食综艺,但是总体来看各大卫视、网络平台的美食综艺影响范围有限,没有出现像《跑男》、《极限挑战》这样的现象级的爆款。
美食综艺数量增多的同时,必然会向模式上转变,节目模式从资讯类变成了“美食+”,各大平台、明星的积极参与,也让美食综艺竞争炽热。加入了美食之外的元素,能够让美食综艺节目有新鲜感,不过这种新鲜感也不是简单的相加就能得到,还需从节目价值输出上多找突破点。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