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店者均为非持牌机构 消费金融牌照将争夺激烈金融
我国的消费金融正进入爆发期。不过,近期多家涉足消费贷的机构纷纷收缩业务,或关店或裁员。业内人士坦言,消费金融前景依然被看好,但是强监管之下,不合规以及规模小的平台退出将成趋势,而非持牌机构获得低成本资金难度也将加大。
Wind数据显示,1至8月,居民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达1.28万亿元,已达去年全年的1.54倍。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了各大机构“跑步”进入这一领域,除了商业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电商平台,多家网贷平台也纷纷转型布局这一领域。
但是,有些机构为了扩张规模、追求利润,铤而走险进行各类违规操作等,使得整个行业的风险系数增加。
业内人士指出,消费贷几大陷阱,最常见的是收费陷阱,部分机构除了高额利息,还在未提前告知客户的情况下加收服务费、管理费等各种名目的费用。另外,部分机构还肆意篡改客户的分期期限等,如不经过客户同意私自将12期分期改为24期甚至被改成36期。
成本高部分机构撤出
经过一轮激烈的竞争,近期多家消费金融机构纷纷收缩业务。如深圳某老牌的消费金融助贷公司,就宣布关闭多个城市的业务并裁员。
对此,某知情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这些公司均是非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收缩业务是因为银行等机构资金支持力度减小了,融资速度无法跟上,容易造成资金断裂;另外,竞争加剧导致线下获客成本高,欺诈风险高。
前述人士进一步解释称,监管趋严,银行等资金提供方出于风控考虑,会对金融机构减少这方面的资金额度,而非持牌机构首当其冲。
记者了解到,不同类型机构的资金成本差异颇大,如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通过同业拆借、同业授信,以及资产证券化,可获得低成本的资金,资金成本在4%~6%之间,而非持牌机构中,向C端理财获取资金的成本动辄10%以上。
不过,对于消费金融的发展,业内纷纷看好。马上消费金融、招联金融等消费金融公司,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均超越去年全年。
多方预测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的消费信贷余额将达到10万亿级的规模,年化增长率在20%以上。
消费金融牌照争夺将更为激烈
马上消费金融公司助理首席风控官杨明认为,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说,消费金融公司远未达到充分竞争。不过,监管趋严之下,行业将告别野蛮生长。
“很多涉足者都将该行业想得太简单了,稳定的低成本资金来源,完善的风控体系等,这些都并不容易。”杨明指出。
而多位业内人士指出,未来,在获取低成本资金方面,持牌机构的优势将更加显现,银行等机构的资金支持会更倾向于持牌机构。未来,消费金融牌照争夺将更为激烈。
【来源: 广州日报】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