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产业中国半导体发展路径分析

新消费
2017
06/22
11:43
互联网科技圈
分享
评论

中国芯片长期大量进口,过去十年,多数年份进口金额甚至超过石油,市场巨大,技术含量高且涉及行业众多,对于国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一批又一批的半导体人夙夜兴寐,把振兴中国芯作为己任,从自研、引进、合资、收购等多种途径出手,希望赶上国际半导体产业的滚滚车轮。国家层面仅从2000年开始出台了大量支持政策,资金投入数以千亿记。

u=600289281,3149196083&fm=26&gp=0

目的都只有一个,迅速补足产业短板,缩小竞争差距,完成产业升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内涌现出一批企业和投资机构,从自主建设研发和海外并购两个方面入手推动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中芯国际、华宏集团等是前者的代表性企业,清华紫光、武岳峰等则参与了多起并购项目。

以紫光集团为例,从2013年启动了一系列的并购和资本运作,实现了对手机芯片设计企业展讯、锐迪科的并购。整个行业为之一振,而紫光董事长赵伟国本人也借此一夜成名。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霸气十足的头衔,如“并购狂人”、“资本高手”等。然而,作为一个以房地产起家,以资本运作见长的经营者,赵伟国为中国半导体行业带来的到底是一股什么样的“风”,我们还有必要细查之、慎问之,防止炒作之后的“弯道翻车”伤害产业发展。

先从赵伟国最引以为傲的并购来看一下。2013年底,赵伟国治下的紫光以约18亿美元完成了手机芯片设计厂商展讯通信的并购,紧接着在2014年中,又以9亿美元并购了射频类上市企业锐迪科,这两起成功的海外并购总金额接近30亿美元。随后在2015年年中又以23亿美元的代价在国内投资了网络设备供应商新华三51%的股权。在三年时间里完成了国外27亿和国内23亿合计近50亿美元的并购投资,而赵伟国也借助这样的动作确立了自己在半导体行业内的名声。然而业内也不断传出一些思考和忧虑,如:

赵并购的标的大多为华人圈企业,缺乏并购真正国际企业所需的政策沟通能力、资金筹措能力、项目交割能力。

赵是否有能力管理好这些企业,保持团队稳定,调动积极性,将其研发、产品、客户等要素保持和发展好。

赵在并购过程中和竞争对手,如浦东科投,等存在诸多纷争,关于其“不计成本”、“违反行业规律”等指责不绝于耳,业内普遍关注其并购资金来源不稳定、利息过高、期限错配、杠杆率过高等风险。

在当时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这些声音被众多喝彩声所压制,但随着时间的不断展开,这些担忧渐渐变成了现实。笔者梳理了一下紫光的并购战绩,发现其在展讯、锐迪科、华三等并购之后,所有的大型并购案例均折戟沉沙,而且不少还疑点丛生,令人侧目:

2015年9月底,紫光高调宣布以38亿美元投资美国存储设备供应商西部数据,后因西部数据股价下跌,紫光资金筹措情况不理想,以及所谓的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IFUS)质疑等原因放弃,导致清华紫光在海外的信誉大幅下滑。

2015年同一时期,紫光先是高调宣布以230亿美元收购美国内存生产商美光,美光随即辟谣未收到相关邀约,后紫光又宣布以参股的形式投资美光,也无疾而终。其实按照紫光的资产规模和资金实力,当时与美光相差很多,根本没有资金完成交易。收购没有做成,紫光的股票却因此经历一波行情,让人怀疑这是真收购还是只想炒作股票。

2015年底至2016月前后,紫光先后宣布将入股台湾地区封测企业力成、矽品、以及存储器生产企业南茂等。在此过程中,赵伟国高调发声“施压台湾开放芯片产业,否则禁止台湾芯片在大陆销售”,结果也以失败告终,还引起台湾产业界对于清华紫光乃至大陆半导体企业的极大不满。

2015年底,赵伟国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发声,宣称有意并购台湾手机芯片设计企业联发科,结果又是雷声大雨点小,和以前一样成为赵伟国个人宣传的噱头。

2016年,坊间又传出紫光有意以53亿美元的代价入股韩国存储器生产商SK海力士20%股权,后又不知什么原因没有下文了。一个高校控股的大企业的行为,在这种个人的炒作下,如同儿戏一般。

令人唏嘘的是,这一系列“失败”的并购案过程中,紫光股份(000938)的股价这几年也随着这些消息大起大落,作为持有紫光集团股份的北京健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实际控制人和相关事项的知情人,赵伟国先生个人如何利用这些消息从中套利大家不得而知。以至于郭台铭先生直言不讳的提出“赵伟国只是炒股者”的断语。

通过列举这些并购案例不难看出,赵伟国治下的紫光在展讯锐迪科之后发起的并购项目无一成功,业内少数冷静声音所传达出的忧虑一一成真。赵伟国治下的紫光对投资对象所在国政策沟通不足,“野蛮式”并购引发美国、韩国、中国台湾等监管部门的高度警惕,为中资开展正常并购制造了诸多麻烦,导致很多中资正常并购活动被叫停,例如:

2015年中前后,中国电子并购美国微控制器生产商Atmel的过程中,因为政策层面的劣势而放弃第二轮报价,遗憾出局。

2016年1月左右,华润等中资财团以25亿美元收购美国半导体企业仙童,后因CFIUS“从细从严从国家安全”式的态度而最终停摆。

虽然很难量化评估美国监管机构的做法和赵伟国治下紫光“野蛮式”并购之间的联系,但美国监管机构在同期收紧相关政策却是不争的事实。

尽管紫光在并购业务上陷入停顿,但中国半导体产业资本却在不利条件下依然取得了大量收获,为产业后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信誉和基础。

2015年3月,中信资本、清芯华创、金石投资宣布以19亿美元收购美国上市摄像芯片厂商豪威。

2015年5月,建广资产以18亿美元完成对欧洲半导体企业NXP射频业务单元的并购。

2015年12月,武岳峰、亦庄国投、华创、华清基业等以7.3亿美元并购美国存储器生产商ISSI。

2016年6月,国际以4900万欧元收购意大利汽车电子类晶圆代工企业LFoundry。

2016年6月,建广资产和智路资本以27.5亿美元并购恩智浦的标准品业务。

2016年年底,国新控股下属的基金宣布以13亿美元收购FPGA 厂商Lattice。

这些成绩的取得,恰恰是这些企业尊重监管层关切,按国际并购操作规范出牌,资金准备充分合理、投后管理方案令人信服的结果。对比之下,赵伟国治下的紫光在并购领域颇有些“繁华散尽归无处”的尴尬和无奈。分析紫光前后的得失,不难发现,在国际并购中做好充分的政策沟通、做好并购资金的匹配、加强投后管理和团队建设是最核心的关键成功要素。那种一切为了股价,一切为了市值,一切为了炒作的做法实在是产业发展的大忌。

下面我们再从实业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赵伟国近期高调宣布其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半导体晶元生产商,超越中芯国际,中芯国际已经“风光不再”,但据汇总紫光集团新闻可以看到其产能布局情况:

紫光集团在没有明确产业落地的情况下,与全国十几个城市,以推动半导体产业的名义洽谈项目,号称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园、IC产业新城等名目进行大量圈地,大搞其老本行房地产业务。动辄拿地几千亩,上万亩,截止到目前为止,上述半导体项目均未有实质性产业落地建设的报道,也没有任何集成电路相关的业务发展、销售收入和税收在各地方上体现出来。

而反观中芯国际的建设步伐,其工厂布局如下:

北京:工厂为12寸线,月产能5万片和3.5万片,已投产;另一条产线规划为12寸线,正在启动装修。

天津:工厂为8寸线,月产能5万片;规划中还有两条8寸线,月产能均为5万片。

深圳:现有工厂为8寸线,月产能5万,新工厂正在设备安装,月产能3.5万。

上海:目前工厂一条为8寸线,月产能11万片;一条为12寸线,月产能2万片;新的12寸线,已经开工在建。

宁波:计划建设12寸和8寸线各一条,目前在规划阶段。

如果说把中芯国际作为对标对象有些“小题大做”,那么我们来看看华虹宏力。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华虹宏力拥有3座工厂,均为8寸线,月产能14.6万片,是国内领先的专注于8寸线的代工厂,在IGBT、eNVM等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中芯国际、华虹宏力等才是晶元代工行业的“实干者”,而赵伟国治下的紫光则尚停留在规划阶段。其实,仔细研究不难发现目前紫光旗下除了收购后亏损的展讯和锐迪科之外,哪有什么真正有规模的集成电路业务?哪里需要他在全国建这么多半导体工厂或办公楼?不过是以民族半导体产业之名,获取地方补贴和超低的地价,实则是开发房地产项目为个人从中获利。但是,目前房地产开发风险也在加大,如果开发亏损还不是其他股东和合作伙伴买单?对于这样的行为,各级政府部门是否应该谨慎审批,三思而后行?清华紫光的股东方和合作方是否也应该考虑这其中是否有违规行为会对其他股东带来不利影响?而财政收入中本可以用在真正的高科技产业发展上的资金,被吸走搞地产开发,是否对于集成电路以及其他科技行业的发展是否反而有害无利?

除了上述提到的并购熄火、自建产能未有进展之外。赵伟国治下的紫光在已并购资产的投后管理上也乏善可陈。展讯虽然收入提升较快,但仍然处于巨量亏损中。锐迪科前CEO戴保家出走后,自己成立了翱捷科技,于近期收购了Marvell的手机芯片相关知识产权,与展讯形成直面竞争的态势。而紫光股份(000938)的股价也从最高点的139元跌落到目前的53元左右,下跌近六成。考虑到紫光集团国有企业的身份,赵伟国在投后管理和资本运作上所造成的损失可谓巨大,这里面是否有国有资产流失有没有人认真考虑过? 

主要靠喊口号,搞宣传,不能脚踏实地这种发展思路已经捉襟见肘,越来越和其宣扬的“产业报国”之辞背道而驰,而把精力却大量投入在他赖以发家的房地产业务,只不过这个时候用的是所谓“半导体产业园”的名义开展,用的是半导体的钱,半导体的地,半导体的名罢了。中国半导体行业发展本来就缺少巨量资金和技术,这个时候将原本应该用于发展产业的宝贵资源用来炒房炒地,令人悲愤莫名。这样的做法不能不引起高校、半导体产业界以及广大关心和支持半导体产业发展的人士的高度警觉。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相信随着实事研究的不断深入,产业发展的不断前行。忽悠式的并购炒作+房地产的模式将逐渐式微。这个时候,中国半导体产业也许会迎来一片风雨过后的艳阳天。

来源:互联网科技圈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中国芯片产业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一块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从设计到制造,需要技术密集的工艺线以及高度的国际协作。当某个产业链条出现变化,这个经历中国几代人投入和巨量资源支持的行业系统便会发生连锁反应。
业界
从2G、3G、4G、5G,中国通信业实现了从落后、追赶,到迎头赶上,甚至实现超越的发展轨迹;那么中国芯片产业能复制这样的成功之路吗?
业界
中兴被美国商务部制裁的事件已经发酵了一周多,我们关注中兴的命运,也关注中国芯片行业的处境和未来。
态度
日前,北京建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联芯科技、高通、北京智路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协议成立合资公司——瓴盛科技(贵州)有限公司(JLQ Technology)。
业界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