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超载,拿不出产品的Magic Leap更像是一个骗子原创
美国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的一条新闻报道,让今年大火的AR公司Magic Leap陷入到空前的危机。The Information称,Magic Leap过去发布的多个展示AR技术的神奇视频,其实是由一家视频特效公司Weta制作。
目前Magic Leap能够实现的技术还远做不到视频中所展示出的效果。The Information的文章同时指出,Magic Leap在上产品上也遇到问题,主要在于没能按预想的情况将体积和重量缩小到普通头戴设备的大小,而且目前的产品体验不如微软的HoloLens。
在The Information的这篇报道中,记者所尝试的Magic Leap的一款产品,是一个“笨重的头盔”,并且“用几根粗线缆连接在台式电脑上“,所体验的虚拟现实画面也时而”模糊“并且”抖动“。Magic Leap的这款产品看上去并没有和目前主流的一些VR头戴设备有任何的差别,甚至显示效果还不如其他厂商的产品。这一看上去有些丑陋的残酷现实与Magic Leap在视频中所呈现的炫酷技术实在相去甚远,一时间“造假”、“欺骗”、“谎言“、”泡沫“等刺眼的词汇充斥了近期各个关于Magic Leap的新闻标题。
关于Magic Leap的质疑早已有之,只是最近的“造假”报道又将其推上风口浪尖。其实细想一下,即使是真的造假,似乎也有情有可原之处,毕竟产品没有实现,利用特效视频向外界、投资人展示自己的产品理念也无可厚非,而有的媒体也发现,在此前的视频中,Magic Leap已经加上了特效公司的Logo,这说明Magic Leap曾用过这种方法隐晦地表示“我们就是特效视频”。
而加重了人们的这种失望情绪的,还有行业发展的不尽人意。从Magic Leap最初被疯狂追捧,到如今的墙倒众人推,实际上是整个VR、AR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Magic Leap在VR、AR概念最为火热之际,几乎承载了所有人对未来VR、AR技术的期许和幻想,当发现这样的愿景离目前的现实依然太过遥远之时,Magic Leap自然就成为了所有人失望情绪的一个集中宣泄对象。
大家都知道,去年开始的虚拟现实热潮,在今年的2016年可以说达到了顶峰,2016年也被称为VR产业的爆发元年。各种VR初创公司纷纷出现,市场泡沫随着大量资本涌入而逐渐显现,锤子科技孵化了两年之久的VR项目被爆已经分拆,前不久也曾传出暴风魔镜裁员过半的消息。VR产业已渐入寒冬,小型创业公司最终还是难逃倒闭的命运。虽然厂商们投入大笔资金宣传产品,但VR技术本身就不够成熟,各种不良反应比如眩晕等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加上市面上各种参差不齐的VR产品更是增加了消费者对VR的失望。
根据第三方数据机构艾媒咨询发布的《2016上半年中国虚拟现实行业研究报告》,尽管近年来国内出现不少VR头戴眼镜产品,然而消费市场反应一般,购买意愿不超过30%,71.3%的中国手机网民不会购买相关虚拟现实产品,主要原因在于价格与目前技术水平不对等。消费者出于好奇而购买较廉价VR设备,体验感自然会下降很多。
而同样被消费者寄予厚望的AR却一直“待产”,此时Magic Leap正好给了消费者一个宣泄不满的机会。就在前天,Magic Leap CEO阿伯维兹发布多条推文,并转推知名投资者的推文,以此否认造假报道。他表示,等产品发布后,包括质疑者在内的所有人都可以试用公司的产品。
至于有没有造假产品会说话,但根据国外博客作者Jono Macdougall在今年7月发表的一篇文章,Magic Leap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两块:光纤扫描显示与光子光场芯片。通过在这两块的技术突破来把AR眼镜的光学部分大幅缩小,同时实现光场显示、高分辨率和大视场角。然而这两大技术要实现突破,大规模应用到产品上,都是非常困难的。
Magic Leap正在挑战一个超前的技术,如果实现了就会给增强现实带来划时代的变革。而对于看过Demo就有了超高预期的人来说,Magic Leap公司目前更像一个骗子。不管最终产品如何,就现今不够成熟的VR/AR技术来说,商家过于理想化的夸大其宣传效果,给消费者过高的期望值,最终将自食其果,对整个产业来说也是一种伤害。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