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支付宝圈子事件看信用滥用金融

砍柴网 / 刘筱攸 / 2016-12-07 10:24
从来没有见过央妈对待哪个业务领域,像对待个人征信那样慎之又慎。自去年1月5日公布了首批8家放行名单后,到现在为止,已经整整22个月过去,8张牌照还硬是没下发。不过,当...

1305957661923

从来没有见过央妈对待哪个业务领域,像对待个人征信那样慎之又慎。自去年1月5日公布了首批8家放行名单后,到现在为止,已经整整22个月过去,8张牌照还硬是没下发。不过,当信用分高低成为评价照片的门槛,我终于理解为什么央妈对发个人征信牌照这事这么审慎了。

那这个领域到底发生了什么?放行了首批名单却迟迟不给牌照又是为何?我们在此分两类主体来讨论:一类是持牌军,一类是等待牌照下发的准持牌军。

对于持牌军,央行在不久前下发了一个名为《关于加强征信合规管理工作的通知》。这份看起来干巴巴的文件,直接挑明了目前持牌军最大的乱象——个别银行员工利用职务便利,违规查询、下载和非法出售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个人征信信息。

个人征信信息被贩卖一向突出,也一直以各种形式存在着,否则无孔不入的营销电话也不至于成为大家的烦恼。这当然不仅仅是银行的问题,这暴露出所有征信机构目前的内控制度和系统建设都存在漏洞。

持牌军都如此让央妈不省心,更别说才刚备案的、或者说等待牌照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准持牌征信公司,两年来被央妈进行了五六轮检查验收,每次验收的重点都是内控和系统建设。

说到准持牌军,我想没有一家比芝麻信用戏足。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支付鸨事件,噢不,支付宝圈子事件,芝麻信用就被牵扯其中。或者确切地说,是参与其中。

圈子事件嘛,大家几乎都耳熟能详。刚好也是央行发通知的那一天(11月24日),支付宝发布新版本,向部分用户测试一款社群类产品“圈子”。支付宝根据各个账号的消费数据,将用户划分为不同群组,然后每个群组有不同的准入标准,准入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芝麻信用分的高低。

然后,然后就失控了。在其中两个充斥着女性荷尔蒙的群组里,不少用户上传大尺度图片。当然这是后话了,后来笔者跟一些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讨论此事时,他们都认为“圈子”在产品逻辑上并没有太多问题,但开始谁也不知道,一款对标“豆瓣兴趣小组”的产品,会演变成“陌陌”,毕竟很多产品要实际运营后才知道会产生那些空子。

圈子这事,如果真的要总结,就是支付宝社交野心不死+信用场景滥用。跟之前的集五福一样,支付宝依旧想要在自身生态体系内补全社交链,目前阿里充当主要社交功能的“阿里旺旺”只是在促成交易时的辅助工具,远不能对标微信,所以支付宝一直不甘心。但这一次的圈子,支付宝好像玩大了,顺带把自己小芝麻也给拉了下水。

还是回到征信话题上,小芝麻这次确实无辜,但也不是太无辜。它所展现的问题,还是有那么点点敏感——信用滥用。

去年芝麻信用分陷入机场VIP通道罗生门的时候我们就写过,严肃的个人征信数据,为什么要被用于非信用场景,尤其是营销意味浓厚的商业场景。目前芝麻信用的用途已经很广泛,涉及信用卡、消费金融、融资租赁、抵押贷款、酒店、租房、租车、婚恋、学生服务、公共事业服务等上百个场景。

写到这里,笔者想到了三个问题:

个人信用的派生用途有没有一个边界,这个边界谁来界定?

一个非官方的第三方可以通过个别手段提升信用层级的信用分,越界影响用户在其他无关紧要的场景行为,到底该怎么理解?

第三方通过自己的手段提升客户的信用分,这属于信用产生价值,还是第三方平台假借“信用”之名对客户进行商业回馈,是否违规?

这几个问题,作为支付宝的忠实用户,很想和包括支付宝在内的所有准持牌个人征信公司聊聊,当然更想和管理信用征信的央妈官员聊聊。能不能得得到满意的答案都还在其次,只是想知道参与方到底对此怎么想怎么看。

个人征信牌照的重要性无可言喻。国内有630家银行、数千家P2P、近9000家小贷公司和近20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都需要征信,都在构建自己的征信体系,他们也在无关痛痒观望着,热切讨论着,或者干脆谋划着争取牌照。这是个必将需要高专业性和敬畏性的市场。

从这个角度来说,央行的审慎,笔者终于还是能够理解的。

【来源:券商中国      作者:刘筱攸】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