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C否认出售手机业务,血海之中为何要争?态度
近日传出消息,王雪红或出售HTC手机业务,转向VR,如果传言属实,HTC将会成为继芬兰诺基亚、加拿大黑莓之后另外一家在智能手机市场遭到惨败、并且被迫退出的企业。
随后HTC出面否认,然而曾经的HTC,不是这般。
智能鼻祖 经营强人
和诺基亚、黑莓一样,HTC在手机行业曾经在手机行业盛极一时,最辉煌的时候与苹果齐名,非但如此,当2002年推出第一款智能手机时,比乔布斯推出第一款智能手机早5年。
当这款手机在欧洲的运营商推出时,用户的月平均话费翻了3倍,还带来也大量的新增业务收入,包括无线上网、多媒体、邮件等增值服务。此后,欧洲运营商如同发现了新大陆一般涌入这个市场,在HTC下单的运营商必须排长队。
很快,这种模式被复制到了美国,效果同样火爆。
2008年,推出了搭载安卓系统的T-Mobile G1,成为了当时第一个与苹果iPhone抗衡的安卓系统手机品牌!而三星全面转向安卓平台,是在2010年,晚了2年。
王雪红也正是依靠这款手机在市场上一炮打响,将HTC推向了行业巅峰,公司的股价也趁势一路飞扬,市值一度超过当时的手机巨头诺基亚,成为智能手机的大赢家。
2010年,HTC的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460万部,占全球智能手机出货总量的8.3%左右,在2010年第四季度, HTC在美国的销售,超越了苹果和RIM,成为美国市场最大的智能手机制造商。
到了2011年,HTC所占份额更是攀升到了9.1%,销售量达到了4300万部左右。这一出色表现也反应到股票上,其股价于当年4月飙涨至1300元新台币,公司市值高达319亿美元(折合2060亿元人民币),被台湾民众誉为“股王”。
2011年,HTC在全球手机市场份额达到15%,排名世界第四,在Android阵营手机厂商中排名第一,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厂商,一举登上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制高点。
此时,HTC可谓是风光无限,那时候国内的智能手机还处于功能机向智能机转换的时代,华中酷联成为那时候的草莽英雄,后来小米、魅族、360……要么还在草创阶段要么还没诞生。
而它的掌舵者,自然不简单,出身不简单、学历不简单,经历不简单、成绩不简单,其父王永庆在台湾鼎鼎大名,人称“经营之神”,高中毕业后置身前往美国加州柏克莱分校攻读经济学,当时这所学校里,只有她一位中国学生,她的经历在网上能搜出好多页,传奇一生,几经跌宕,而她的荣誉则有几十条。
流言频传 业绩下滑
盛极必衰,自古难逃。
这并不是HTC手机业务第一次传出出售的流言,背后的逻辑是智能手机产业迭代速度异常,巨头围攻,新秀不断崛起,而HTC本身没有拿出足够吸引用户的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瓜分,如今早已不同过往。
2011年12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裁决HTC部分手机产品侵犯苹果专利权,禁止其相关产品在美国销售。标志着HTC没落的开始。
同样的情况又一次在欧洲发生,不过原因变成了“侵犯了诺基亚的相关专利”。
2013年4月,HTC新产品HTC One在荷兰遭禁售;
同年10月,部分机型在英国遭禁售;
2014年年初,部分机型又在德国遭禁售。
一系列官司打下来,HTC业绩下滑可想而知
当然,除了外部原因,HTC自身的问题也不可忽视。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核心技术积累不够,在劫难逃;二、运营与产品做得不够,品牌定位不够清晰,错失中国市场。
核心技术积累不够,直接导致上述的专利大战,败诉后转为禁售,以至于在欧美遭遇滑铁卢,大面积的封杀已经使它伤痕累累,而苹果、三星等巨头趁势扩大优势,HTC从此一败再败,在智能手机上难以翻身,而“血”的教训也促进了后来华为、小米等国产手机在手机大战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任正非一直强调技术创新,而余承东带领的团队则一路狂奔,小米年轻,也因专利原因在国外受挫。
2011年HTC在美国受挫时,但此时的智能手机市场而言,不过是刚刚开始,还有大量的机会在前面,彼时,在功能机向智能机的转换过程中,新一轮换机大潮正在到来,坚持高端定位,却惨遭苹果围剿,面对同样的境遇,三星却选择了“迂回包抄”,高、中、低产品矩阵,在出货量形成优势,事实上,“无形之手”已经证明了三星与HTC的选择。
此外,2011年在中国市场,HTC仍具有强大的优势,国外强势品牌在国内在还没有形成强劲的优势,国产智能手机才刚刚开始,相比于HTC2008年就推出T-Mobile G1,而且大获成功,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后来者,几无优势可言。
已成血海,为何厮杀
虽然频传出售,HTC还是辟谣了,但这事在中国太常见了,有多少“谣言”在不断的辟谣中最后成真?其实,何止HTC,锤子也频传卖身,过去的几年,市场上数以百家的智能手机玩家,凋零殆尽。
仍在死扛的玩家中,小米盈利堪忧甚至不赚钱,乐视似乎成了乐视生态的赠品,其他一众玩家,起起伏伏,相互对骂都掩饰不了这里一片血海,但都在死死坚持,为何?
一、大数据重要来源:2015年的时候,马云声嘶力竭在呐喊,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当时少有人懂,时过一年,当人们看到大数据给一个个产业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时,才醒过来。
直至今日,我们已经看到,淘宝在攫取我们的交易数据,微信获得了我们的社交数据,支付宝攻占我们的财富数据,滴滴看到了我们的出行数据,新美大对我们的餐饮数据虎视眈眈……这一切都依赖移动互联,说穿了就是智能手机。
这都是软件的功能,关智能手机什么事?
这就好比BAT已经攻占了互联网的天下,可是作为“管道中管道”中国移动一年的盈利额超过他们三家之和。
二、万物互联重要连接点:工业革命以来,都是生物机械化,人的工作越来越细分,就像一颗螺丝钉,未来的几十年,将是机械生物化也就是智能化,机器越来越多代替人的作用。
在智能化时代,机器不再是一座座孤岛,冰箱只能作为储物间,电视只能定时看看节目,甚至窗帘,甚至沙发,甚至行李箱……都可以互联互通,冰箱里的生鲜不够了,提醒你及时下单,沙发提醒你不宜久坐,窗帘提醒你适时通风……
而这一切都要求可穿戴设备把用户与机器之间无缝连接,无疑,智能手机依然是最重要和可靠的可穿戴设备,其市场地位可想而知。
三、“剃须刀模式”的再探索:在过去,男士剃须刀还是刀架和刀片的样式,他们每天都需要剃须,然而刀片要求很锋利,就要求经常换,而刀架却可以用三五年,在一定时间内,刀架是一次性消费,而刀片确实重复性消费,于是许多商家采用刀架免费,刀片收费的营销方式,这种“剃须刀+刀片”的盈利模式在许多行业和企业被成功的应用过。
在智能手机行业里的探索尚未成功,原来这种模式最大的拥趸者周鸿祎甚至宣告这种模式已经失败。但这种模式依旧被很多投资人看好,原因是:一方面,在其他行业有很多成功实践的案例;另一方面,在智能手机行业,也不乏探索者。
剃须刀模式在其他领域的广泛应用不再赘述,包括游戏、电商、视频……都有这种模式的痕迹,在智能手机行业我们看到乐视和小米也在慢慢探索,当整个生态系统搭建完成后,智能手机不再是盈利的核心,但它会是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核心,商家没有必要在这上面死抠。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与智能手机而言,HTC的时代已经远去,但是还有其他厂商轮番登场,与资本而言,即便血海一片,只要有机会,仍不会放手。
【来源:品途商业评论 作者:占太林】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