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依然没搞清楚,社交媒体到底是怎样的存在观点
宝宝离婚了。不知道你是从哪儿得知这个消息,不过我相信答案多半是微博和微信。即使你是从什么内容聚合App中看到的,估计第一反应也是去当事人的微博下面围观,或者刷刷朋友圈检验一下朋友三观。
一圈轮下来,你意犹未尽,才想起手机里还有新闻资讯App。你打开它,不是去跟踪最新进展,而是继续围观撕逼和摘抄段子,再次感受国民的戾气。最后你又转身拥抱渣浪,因为你发现,还是那里撕的最痛快。
引子说完了,进入正题。今天的话题不是宝宝,而是社交媒体。这个所有人都不陌生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社交+媒体,媒体+社交,还是另一种融合?
一
我想这应该从遥远的门户说起。
中国最早的门户网站,不是新浪、搜狐等四大门户,而是和运营商绑在一起的上海热线和互联星空。我依然记得2000年前后家里刚接入宽带,总有一只「猫」在黑夜中眨眼睛,通过它我可以在「互联星空」上找到任何我想看的动画片。
互联星空
后来我知道这个神奇的东西叫「调制解调器」,它附带的「互联星空」是互联网的入口,你只有通过它才能看到网上绝大部分东西。
这就是门户最初的意义。后来运营商逐渐和内容门户剥离,四大门户成为主要的信息管道。在内容相对匮乏的年代,聚合信息的导航很受欢迎。然而信息爆炸后,单一的频道划分就显得力不从心,效率更高的搜索引擎,成为新的信息入口。
不只是信息获取,内容生产和社交等需求也越来越难满足。内容创作者期待一个更智能的编辑器和一个更开放的社区。内容发布后,他们希望立刻和网友交流,而不是坐在电脑前等评论。
所以门户业务开始被剥离和细化,每一模块都有了更完备的替代品。各种搜索工具、内容社区开始争夺信息入口。门户的渠道作用不再明显,能守住的只剩「内容供应商」这个身份。然而即使在内容方面,门户的「多而杂」也无法与自媒体的「小而美」相抗衡。
门户寻求转型,比较经典的两条路是搜索和社交。
二
搜索有技术壁垒,而且不太符合移动端的用户使用习惯,即时社交由于网络效应进入门槛也很高,所以几乎所有已建立和将建立的门户网站,都纷纷退而求其次做起了社区。
然而「社区」和「社交」其实是两个概念。前者只是把一群人聚拢起来,后者却实打实形成了关系链。人们不需要一个移动端的BBS,人们期待的是一个「社交广场」,新闻当事人往里面扔炸弹,一群人在一个不远不近的地方等爆炸。
新闻本身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观众的参与感。
所以微博这种既完美融合社交和媒体、又适应移动端的产品形态火了。新浪借着明星营销从微博大战中杀出重围,似乎马上就能摆脱「内容供应商」的尴尬身份,重新夺回「信息入口」的位置。
的确有这种趋势。最好的证明是:你几乎可以把互联网上任何东西分享到新浪微博,不限于门户网站和内容产品。
用户为什么会分享?因为微博上有人看而且有互动。社交的作用渐渐大过媒体,新浪微博很自然地开始在二者中摇摆。
此时的新浪微博热搜榜
起初,不少公知、大V都在新浪微博上发声,社交和媒体还能友好相处。可随着用户增多,社交的「蒸发冷却效应」渐显,一批明星脑残粉和水军涌入,让娱乐八卦长期占据热门话题。新浪微博为了活跃度,一直没纠正这股风气,最终逼走了早期一批关注新闻、相对理性的用户。
后来者并没形成良好的社交氛围,早期用户追回的成本比以往更高。所以新浪微博做了个决定:让用户下沉到二三线城市,主打95后兴趣社交。现在看来这个决策不错,网红经济给新浪微博续了一秒。
可并没有更多的一秒可续。新浪微博对标的农村和小城青年,正在走互联网早期用户的老路。他们将以更快的速度提升level,最终让新浪微博没地方下沉。
新浪微博千方百计想做社交,可最终让人们记住的还是媒体。最直观的表现是:新浪微博每一次热潮,几乎都缘于某个新闻事件。比如赵薇事件,比如巴西奥运,比如宝宝离婚。
对明星用户来说,每发一条微博就像在开一个小型新闻发布会。对普通用户而言,新浪微博最大的价值在于:用最短的时间了解大家在热议什么。
三
前段时间支付宝改版,变身成大众点评+微信。Keso说:社交切入支付是顺水推舟,支付切入社交是缘木求鱼。这句话适用于所有想做社交功能的非社交软件。我完全可以把上句中的「支付」换成「媒体」。
新版支付宝
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BAT里,百度连接人与信息,阿里连接人与商品,腾讯连接人与人。所有元素中,人的可变性最强。所以腾讯的第二个「人」,可以越级去连接信息和商品。而反过来,这种连接是不成立,或者说是被动的。
所以支付宝不承认自己在做社交,只说在做场景。所有想做社交的非社交软件,也只是把社交当成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功能,用极高的成本去换取可能并不存在的用户黏性。
社交+媒体也应该碰到这样的问题。可新浪微博由于自带社交属性,问题又有所不同:不是没有社交,而是社交太乱。
克莱·舍基认为,互联网是一个爱的大本营,有一种「无组织的组织力量」,让一个群体在“不追求金钱,不在制度框架内运行的情况下,创造巨大的价值”。Linux和Wikipedia就是「自下而上」最好的例子。
这个想象是合理的,但前提是国家体制健全,民众素质偏高。事实上在我国,这种「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往往体现为资本和政府的意志。新浪微博上的热门话题可以刷,热搜可以买,官方选择性管控。在一些政治议题上,大量小粉红和毛左涌入,吃瓜群众根本看不清真相。
就像方可成说的,我们在粪便般的信息环境里生存。
所有人都抢着说话,不愿倾听。偶尔有愿意倾听的,听了几次发现受骗了,就再也不来了。
更可怕的是,这种环境无可逃避。有人拿着高音喇叭在广场中央喊,你哪怕只是路过,也听的一清二楚。
这就给了微信机会。在那个封闭的环境中,如果你不主动订阅公众号,你的朋友圈也没有那么无聊的人,那么你躲避脑残言论的可能性还是挺高的。
不过这种状态未免太理想化。且不说你工作后会被动添加多少好友,即便是养你二十年的父母,也会天天给你喂鸡汤。
你不能过多地指责你的父母,或是其它三观不正的朋友,因为他们也是受害者。在这个粪便般的信息环境中,早晚有一天,你也会变成他们那样。
四
所以还是信息源的问题。
矛盾在于:人们被赋予了太多说话的权利,可信息筛选机制跟不上。
或者说,我国还不足以进化到「人人都是自媒体」的阶段,而互联网又不可能逆向发展去剥夺人的表达权。
因此,摆脱粪便般信息环境唯一的办法是:增强权威媒体的声音。
社交不应自然切入媒体,而应该做媒体工具,有目的地切入。
Instant Articles
比如,Facebook推出内容工具Instant Articles,方便传统媒体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内容。虽然绝大多数传统媒体已有社交平台主页,但它们发布内容时依然有诸多限制:比如只能贴上原文链接,让用户在App和浏览器中来回切换;比如内容格式受后台编辑器所限,无法展现全貌。
Instant Articles可以突破这些限制,提高新闻加载速度,给予内容更丰富的表现形式。
此外,这些社交媒体还推出视频直播App,开发工具方便记者采访和报道。传统媒体把内容发布到社交媒体上,既能获得更大曝光量,还能获得广告分成。这很像国内的各种号,什么头条号、企鹅号、UC号,区别是它只面向专业的新闻机构。
社交媒体不再成为谣言聚集地。与此同时,传统媒体纷纷表示不服:虽然你帮我提升了曝光量,但用户都在你的平台上消费内容。作为内容生产者,我不能同广告商谈判,甚至无法决定文章的曝光量。这简直是降维打击。
看起来,传统媒体的确被削权。不过这并非坏事。就像汽车损害了马夫的利益,电商损害了实体店的利益,社交媒体必然也会伤害传统媒体。事实上这种伤害已经降到最低,因为并没有一个新的机构来代替传统媒体生产内容。比起前两者,信息消费不存在谁革谁的命,最多只是社会分工的细化。
所以,在「长微博」功能上做进一步的技术延伸,可能比抱网红大腿更有益于新浪微博。
五
今天,社交和媒体已经有比较深度的融合。可是依然有很多问题待解决,其中有些甚至是根本性的,未来可能被证伪的问题。
这里随便挑两个。
第一,社交和媒体为什么要融合,社交媒体比单独的新闻聚合高在哪里?
路透社:《2016数字化信息研究报告》
已有很多研究表明,用户正习惯于在社交媒体上阅读和分享新闻。可所有的报告只说现象不说原因,不禁让我怀疑:这究竟是人性本能,还是科技绑架用户的结果?其实我身边有很多人讨厌微信朋友圈,原因就在于:媒体功能盖过了社交功能。
从上拉到下,朋友圈里全是文章链接。作为一款社交软件,微信连「只看朋友在做什么」的需求都不能满足。刷一遍朋友圈就能了解国内外大事,这种体验不是人人都想有。
微信、支付宝、大众点评……所有工具都在做信息流,是否意味着用户就需要呢?你去网上搜一下就知道,有多少人在跪求老版本。在大部分用户被动接受的同时,依然有一些人不同意自己的时间莫名其妙被瓜分。
前几天学术圈有一个关于「学者该不该用社交媒体」的争论。有人称:学者不应该抱残守缺,应该拥抱变化,使用社交媒体改变外界对其的刻板印象。我觉得这没什么好争的,个人选择而已。那些高呼民主自由,为学者辩论的人才是想多了。
第二,社交巨头开发工具,增强权威媒体的声音,就能改变粪便般的信息环境吗?
首先,谣言不是社交媒体产生后才有的。专业的新闻机构固然比自媒体权威性高,但每天发什么内容并不完全由它决定。它依然会因某些利益驱动去散布谣言,委身社交巨头后,反而又多了一方制约,更不可能保持独立性了。
其次,我们现在所处的信息环境,对你而言是地狱,对他人而言可能是天堂。很多时候是用户塑造了产品,而非产品塑造用户。传统媒体迁移到社交媒体上,会面临更充分的市场竞争,为了迎合读者去发一些毒鸡汤,在所难免。
社交媒体带来的变革,似乎只是用更酷炫的方式呈现新闻,而不是让用户更准确地了解事实。
这太匪夷所思了。
……
还有很多很多问题,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结论是:我依然没搞清楚,社交媒体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王雅文,-1岁的互联网人,目前在今日头条创作空间打工。个人微信:wywhbs,伪公号:ToutiaoSpace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