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8s真的会是苹果的绝唱?观点
似乎身为投资者的一项重要特征,就是对未来保持乐观。不过就算如此,乐搏资本的创始人杨宁看起来似乎也太乐观了一点。他在最近的一个采访当中说,手机将会在五年内消失,现在已经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下半场,以及苹果手机将会在iPhone8s之后成为绝唱。
我认为,手机这个设备在5年内就将消失。你看苹果刚刚发布了Iphone 6,我可以做个更大胆的预测:Iphone 8s将是最后一代Iphone,到那时候,苹果手机业务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苹果不会再造手机了。
为什么?因为我们马上就要进入 “智能一切”的时代。
在智能一切的时代里,你的手表、你的项链、你的戒指、你的眼镜、你的汽车、你的桌子、你的房子……你的所有终端设备都是智能化的。当通讯、收发信息、各类应用和功能成为所有智能装备的标配,请问,你为什么还需要一个装在裤兜里的手机?
杨宁的这种乐观,是源于一定会有一个或者一批新的设备来替代手机的观点。他认为这种未来在于,以后把信息显示扩展到无限多的表面上,比如桌面或者镜面。所有现在提供的屏幕也都会变成公共屏幕。这种概念我们都已经看到过,微软和康宁都做过这样的概念视频,而且技术原型也是存在的。微软上一个被叫做Surface的产品就是占据一整个桌面的触摸屏;虽然全息投影还很遥远,但是用戒指投影显示简单文字似乎已经能够做到。
这一切似乎都很美好。但是如果把这个未来的时间调到五年之内,这实在还是太高估了技术革新和普及的力量。
火箭背包的故事
1960年代,在美国军方的资助下,温德尔·摩尔制作了火箭背包,可以让任何人在简单培训后使用,在空中最多停留20秒钟。这个最先被设计用于单兵飞行的装备充满了后现代的气息,让人们感觉到能够完全脱离地心引力的束缚,自由飞翔的可能,成为那个时代科技进步的象征和美国梦的标志。在007电影和随后的奥运会开场当中,火箭背包都有出现,成为一种文化象征。
社会关注的力量已经足够了,但火箭背包却始终没有成真,最后被军方搁置。首先是技术上一直难以突破时间瓶颈,能够携带的燃料是有限的,即使技术改进之后,在空中停留的时间也只有两分多钟。随后创始人摩尔的突然逝世,让整个工作失去了动力,后继者也无法完全掌握他工作的细节。最后,军方焦点的转移,让直升机最终替代单兵飞行,成为美军快速在战区移动士兵的主要方式。现在摩尔的技术还应用在航天探索当中,但是走向民用的过程直到最近几年才由商业公司重启。
十多年的创业投资经历告诉我,当一个大潮来临时,人们往往会低估科技进化背后的革命性和颠覆力。
1999年我刚回国做ChinaRen,当时去北大、清华等高校做演讲,我问台下有多少人用过互联网,几乎没几个人举手,我当时就说,5年-10年,互联网就将彻底攻陷你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你们的衣食住行玩,你们的方方面面都无法脱离互联网,当时很多人都表示怀疑,认为这是天方夜谭。但十几年过去,如今再看,很多人可以忍受1天没有食物吃、1天没有水喝,但却不能忍受没有互联网的日子。
这就是科技带来的颠覆性,而且这种颠覆性是不断纵深推进的:当初是PC互联网时代颠覆了传统线下,如今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颠覆PC互联网时代,未来,移动互联网时代也将被颠覆,而且颠覆其实已经开始。
杨宁举例说,互联网接管人们生活当中的一切,这速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那个时候,确实人们还不相信网络普及的速度能这么快,尤其是经过了不算成功的网络48小时生存实验。然而,从火箭背包的故事中,我们能读出一个关键的不同。
过去100年对人类未来的畅想中,主要包括物流和信息流两方面。信息流率先改变并日新月异,物流的改变最近才刚刚开始。自从流水线,汽车和飞机的原型出现后,人类的生产流程和交通方式少有互联网这么颠覆性的变化。对物体的精确复制和“任意门”、“传送门”,涉及实际物体的创造和移动,尽管早就被想出来了,至今人们还不知如何实现。
说回杨宁认为是到了“下半场”的移动互联网,其工作原理早在90年代就出现,实际的爆发却是等到智能机终端的普及,售价大幅度降低,和网速提升都做到的十几年后。理论和信息都是易于革新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却并非如此。
最近,已经有人发现Kickstarter的很多公司出现了昙花一现的景象,一次众筹过后缺乏后劲,出货遭遇瓶颈,跳票频繁,质量问题凸显。其实,这帮人在深圳能淘到的货品,已经决定了它们产品可以实现的最高高度。使用跟西方看不起的山寨一样的原材料和一样的厂商,就别指望做出跟山寨不一样的质量。
有一个业内人士(知乎 @刘中阳 )的说法让我记忆犹新:“硬件产业只有规模上去了成本才能下来,这对创业者并不友好。”确实,这导致了硬件创业和软件创业之间的巨大分歧。
下一个十亿人
虽然说现在的各类硬件成本已经到了一个很低的程度,而且我们可以用跟几年前一样的价钱,去得到几年前想像不到的配置——但是有一个更棘手的问题我们并没有解决。比如说,我们用1000块钱能够购买到比过去强10倍的机器,那么用100块钱能不能够买到跟过去一样配置的机器?答案是不能的,因为那些机器已经停产。
限于商业价值,这些过时的旧技术,即使成本已经降低到可以免费提供的程度,也一定要停产,来给新的技术让路。Windows XP对好多人来说依然够用,但无论如何还是要终止技术支持。基于我们可以理解的理由,虽然人类可以享用的技术能够突飞猛进,但是能够享受技术红利的人,却永远只是那么一些人。换句话说,其实也就是杨宁所在的这个人群。
这个群体如果能在五年之后用上各种智能设备,把自己的家居装扮的非常自动化,让每一个桌面和镜面都带上屏幕的功能,似乎也不是那么令人奇怪的。但是中国现在13亿多人当中,有网民6.32亿,其中手机网民5.27亿。剩下的人已经错过了PC时代,接下来还要他们继续错过移动互联网时代和更以后的发展,成为“识了字的文盲”,是这样吗?
一些互联网先驱和大型互联网企业正在做的事情,是将互联网普及到全球所有地区,为“下一个十亿人”提供连接上网的服务。而杨宁的判断似乎把这帮人远远的甩在了时代的后面。我相信就凭五年时间,能把地铁完全覆盖4G信号都非常困难,就更不用说会有多少00后的打工仔,还在等待体会到刚刚攒够钱买一个属于自己的手机的兴奋感。
事实上,移动互联网针对这些看起来低收入的人群,从未忽略对他们的关注。几分几角钱的付出,养活了网络文学群体;一两块钱的投入,让移动彩铃死而不僵;虚拟物品的消耗更是成就了腾讯帝国的霸业。让中国剩下的7-8亿人都上网,仍是巨大的商机,而手机将在很长时间内都是这一使命的最佳载体。
对未来的畅想是有限度的
“就在今年年初,杨宁刚投了一家智能机器人公司,是以2500万人民币估值进入的,而最近该家公司又刚刚融了A轮,估值已经达到了9000万美金,半年多时间,估值暴涨了20倍。”
人们找到新技术的窍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的过程是呈抛物线形式的,一开始的很多不成功的尝试,都应该属于被牺牲的长尾,而敢于冒险投资的人,确实可称为支持全人类进步的动力。
在iPhone引入多点触摸和应用商店机制以后,之前看似繁荣的Windows Mobile,Palm和Symbian等智能机平台原型,都成了“炮灰”。但在那一阶段及时投资并适时退出的人,还是会大赚一笔的。
现在很多VC/PE眼里都还盯着移动互联网,手游、O2O、P2P,事实上这些已经过时了,没什么机会了,不过这也是必然的。你想想,十几年前互联网大潮刚萌芽时,VC/PE都什么表现,很多都说是泡沫,有多少家是真正坚定看好互联网的。
马云刚刚还在路演上说,当初去美国找了30家VC都没融到一分钱。说的太正确了,我太有感触啦,我当年做chinaren、空中网,见了多少家VC,融不到钱,太难了。
IDG是怎么崛起的,就是当初1999年那波疯投互联网,最后你发现,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百度,第一波巨头,一个都不少,IDG都投了。最近我跟IDG合伙人过以宏开玩笑,我就是要做未来智能机器人领域里的IDG。什么都投,一个也不能少。现在正是时候,很多智能项目估值都很便宜,等再过段时间,估值都暴涨了,想投都没法投了。
对于一个没有人熟悉的概念而言,重要的不是押准最终被载入史册的成功者,而是在看到失败的苗头之前适时退出。对于他本人的投资策略来说,这已经是个胜利。而这一定需要足够多的人过来跟他一起捧场,共同把蛋糕做大。
我想,不管科技的顶层将如何在资本追捧下天马行空,全人类普及互联网,和网络商业模式向下层移动,仍是一个更重要的任务。那些尚不发达的部分,将人类牢牢的固定在地面,仰望星空的脖子伸的太长,人类不会白日飞升,而是会被撕裂。
更何况,如果说的太过离谱,也要承担没人跟你捧场的风险。你还记得曾经说要做中国人的奢侈品牌的爱国者哥窑相机吗?那个相机越是卖不出去,越要涨价,最终带着66万元一台的售价成功的砸在了手里。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