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鹏携手韩寒:虚构领域才是我们的高山大海观点
文/ 马程
“我们现在强调的内容,其实是指的有核心的、高价值的价值的内容。比如说一个系列和连载的故事。一个出色的小说或者真实的故事,在什么年代都是好内容。我可以让手下的42个人都去追热点,但是有意思吗?”
7月底,当《三声》(ID:Tosansheng)记者在上海见到李海鹏时,他刚刚第一次以亭东文化首席内容官的身份见过新同事。在韩寒介绍之后,坐在第一排的他站起来,向大家打招呼,没说一句话,又坐下。他习惯性撩了一下前额的头发,有些花白和凌乱。
亭东文化位于上海偏远的青浦区的一个艺术园里,虽然风景优美,但是方圆2公里之内,都没有公交车。现在会有很长时间生活在上海的李海鹏,也许不会再有从北川出来后,在机场喝水果宾治时的“恍如隔世”,也不会在有地铁一号线上的诸多感慨。
在一份新近填写的普鲁斯特问卷中,李海鹏用“愉快”描述了目前的心境。他相信自己将继续属于内容领域,并且看到并努力抓住一个机会——他不仅让自己“继续写作,不会丢掉”,而且在构想起未来亭东文化在内容上的整个工程时,“感到它是美的”。
《南方周末》六年,李海鹏成长为“写着一手漂亮报道”的特稿记者,但他又难以割舍“从来都想成为作家”的梦,一个人躲在石景山的家里写小说。当他出版《佛祖在一号线》和《晚来寂静》之后,又先后担任《人物》杂志主编、《时尚先生》全线产品出品人和总编辑,成为一个“经理人”。现在,他再度切换频道,率特稿团队加盟由作家、赛车手韩寒所建的亭东文化。
在上海公司履职的第一天,所有员工都加了李海鹏的微信。在他进入一个新的尝试区域时,媒体依旧对李海鹏保持了高度关注,他还被赋予了“媒体人转型”的样板意义。他自己更愿意将此一笔带过,“我无非是随着波浪往后滚动。”
开完会的韩寒飘过我们进行采访的房间,留下一句话——“他已经物超所值了”。
以下是亭东文化CCO首席内容官李海鹏的口述:
把这些内容变现
我离开《时尚先生》不是因为纸媒的衰落。《时尚先生》是有着几十年历史的国际大刊,底气还是有的。即使现在广告投入在下滑,但是不会影响到杂志正常运营,特稿部门没有受到影响。
我选择来到亭东,是因为看到了一个机会。5年前,你对别人说,你在一个公司里负责内容,寻找好的故事,当时肯定没有人会出钱给你,而且就算是有这个机会,影视公司肯定是要来找一个老编剧过来,他也不会找一个记者和作家出身的人。
在亭东,我可以有机会去发现好的内容,并且把这些内容变现,变成出版物或者影视剧,这样获得的成就感是不一样的。
我现在做的还是我最擅长的,就是故事。不论是一个好的文学还是电影作品,最核心的依然是故事。做记者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文章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故事性,《时尚先生》特稿最看重的也是故事性,我们强调故事性甚至大于新闻性。这些记者如果有机会写虚构故事,也是没问题的。
内容创业本身是一团乱:有市场,没内容
我并不觉得现在都在说的内容创业热门。现在内容创业本身是一团乱,有市场,没内容。国内(创业)是因为内容没了,我没听说过外国内容创业。首先,因为国外的传统媒体还是有转型的空间;第二,因为他们的内容已经渗透在生活中了。
微信公号的出现是很鲜明的体现。以前正经生产内容的机构没了,变成了1200万个公众号。这些公众号根本不生产内容,只生产议论文、追热点。现在流传的那些内容不就是以前BBS上的热帖吗?怎么能叫做内容呢?
现在大家的心态就是一个字-——急。现在所谓的内容创业,就是鱼塘里的大鱼捞光了,不去养鱼,而是去捕鱼苗。我可以让手下的42个人都去追热点,但是有意思吗?内容生产有章可循,我们最终还是追求优质的内容,其中80%都是以故事为基础的。
提供有核心的和高价值的内容
我们现在强调的内容,指的有核心的和高价值的内容。一个出色的小说或者真实的故事,在什么年代都是好内容。有创造性的内容、有强附加值的内容才有多次销售的价值。从作家的角度去看,我的风格是雅俗共赏的。我的书也算是畅销书,韩寒的读者明显比我多。他是雅俗共赏偏通俗,我是雅俗共赏偏雅,在质量取向和市场取向的把握上,我们这才能坐在一张桌子上聊天。
这两个层级之间的人,是我们的主要受众,都是最值钱的。
文学经纪人
我主要负责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ONE媒体群,一个是亭东影业的前期工作,还有一个是独立运作的亭东文化内容中心。
ONE是一个媒体,媒体最重要的是KPI。我应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高ONE的流量。在很多人眼里,ONE还是一个文艺青年的专属平台。这其实是一个强大的优势,我们得珍惜,同时也与时俱进。用韩寒的话说,下一步我们要打造成一个中产阶级的阅读平台。我理解,是年轻中产阶级。这个群体是真正高价值的群体,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是最高价值的。
怎样去改变呢?
最简单的方法是转换题材、转换风格。故事的核心不变,人物可以千变万化。比如,一个穷大学生和女朋友分手后,坐火车去西藏穷游,有了一段艳遇,这是给文青看的;一个事业有成的青年经历了情感挫折,坐头等舱去冰岛度假,之后发生了什么事,这就偏中产。题材变化就有效,这件事得承认,但它是最简单的一种有效。真正的办法要复杂得多,说起来就太技术性了,一篇文字,一万字,有的这样效果,有的那样效果,要做好,不是那么简单。
归根结底媒体是存在天花板的,“水过地皮湿”,你的价值存不住,但内容本身没有天花板,一个好故事是不可替代的。内容中心是下一步发展的重点,我们现在已经有20多位签约作家。内容中心在未来不仅为ONE平台提供签约作家、作品,还负责签约、采购版权等多方面,同时也是亭东影业的影视剧的内容的基础,为其做项目的储备。
所谓的内容变现,最重要的在内容中心。第一步拿到作品,放在ONE上面提供阅读;第二步是作者的营销和推广,好的内容放在亭东影业,拍成影视剧,这是一整套的流程。内容中心的作品,不需要经过这个全流程,可以直接出版或者改编成影视剧。最短的途径是,我们拿到签约作者的作品以后,直接卖给其他公司,就可以变现了。
我自己写过书,知道从事写作是很不容易的。在国内,如果你说自己是写书的,大家会觉得你活得好屌丝啊,家里人会觉得不靠谱,时间长了,这种压力就内化了,自己也觉得这不是长远之计。
在欧美国家,文学经纪人的体系很成熟,作家只负责写作就可以了,名利自然而然会来。一本书的预算是多少,盈利多少,经济人会负责,他们心里有底。
我们希望以经纪人的身份去扶持这些作家。我们现在每个月会发给签约作家基本工资。ONE本身对稿件数量要求并不多,一年出6篇就可以。基本工资不多不少,可以满足生活所需,解决创作之外的一些后顾之忧。
知识产权问题严重影响作家的利益,这个问题现在都让人麻木了。在《南方周末》时候,我们把文章以很低的价格卖给新浪;在《时尚先生》,乐视告诉我们《大逃杀》微信总阅读量达到了300万,但是在我们自家公号上只有12万。
我们会很严格地去审核每一部作品,也会尽最大能力去保护作者的版权。
从故事到电影
在一段时间内,韩寒都会是我们最大的IP。但是,我希望亭东能够和ONE平台、和内容中心打通,成为好故事、好作品的终端。
很多人都问我来做影视剧,是不是因为两篇特稿改编成电影,其实没有直接关联。特稿改编成电影的可能性一直是存在的,这个我从很早就知道。在好莱坞,每年都有一部分影片是根据特稿、传记等非虚构作品改编而成。2012年,我还在《人物》的时候,就有很多家电影公司来找过我们,只是当时没有了下文。我们的能力恒在,影响我们的是市场成熟度。
《时尚先生》的两篇特稿出售电影改编权,在我的预料中,包括《太平洋大逃杀》最开始上线的时候,我在微信上发过,“期望它在影视圈里卖一个好价钱”。当时这个市场还是潜在市场。这说明一个道理,现在好的内容,不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都是稀缺的。
一个好的真实故事就能拍成好电影吗?也不一定。还是要看故事线类型。美国“新新闻主义”泰斗级的人物盖 · 特里斯的新作《偷窥旅馆(The voyeur's motel )》是很好的非虚构作品,但为什么电影版权只卖了100多万?这个故事中,旅馆老板只做了一件事,建一个旅馆,留下空间去偷窥,我们假设将来的电影里的高潮是看到杀人场面,那他本身的生活没有因此而改变,整个过程非常被动,拍出来也是一个单线的电影。《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片,里面的主人公从被动接受治疗,到主动去贩卖艾滋病的药物,挑战政府的权威,故事线马上变得好看了。
很多情况下,特稿本身的故事性是不够的,还需要专业的编剧和影视工作者去对接和改编。在非虚构部分,我们的方式是自己做好自己的事,一是必须找到高价值的故事线,放弃那些看上去很美其实不对的故事线,二是我们自己公司也有很好的编剧改编能力,一起发挥作用。
更重要的是虚构部分。我觉得别因为我以前做非虚构,就觉得我们工作中心是非虚构,绝对不是,我们的工作中心是虚构,虚构故事领域是高山大海,我们会倾尽全力去做好。
我一直都很喜欢看电影,最近会补看一些国内的商业电影,亭东文化要做好,必须和商业紧密对接。刚才在楼下看到他们拉片子,很想加入进去,你看这帮孩子,精神面貌特别好。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三声(tosansheng),欢迎关注收看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