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徐沪生:我废弃了3个1700万的合同创投
“一条”创始人 徐沪生
文丨 何粥
今天(2016年7月7日),“一条”创始人徐沪生在朋友圈公布:
“一条”B+轮融资今日正式到账,本轮投资方为CMC、创伴、飞马旅,领投方为CMC。目前一条现金储备近2亿,日收入近百万人民币,基础用户达2000万。电商平台启动2个多月以来,积累了数十万买家。
一条的公众号简介为:每天一条3分钟原创视频,定位于“生活、潮流、文艺”。目前主要盈利方式是电商和广告。
据资料表明,这是“一条”继今年二月拿到B轮融资后的再次融资,也显示了资本市场对短视频、新媒体加电商商业模式的认可。
今天,浑水要讲的,就是“一条”创始人——徐沪生的故事。
“上海巨鹿路”
01.等着生意自己找上门来
上海巨鹿路一幢衰老、腐朽的大厦里,其中的两层是一条的办公室。那些让你怦然心动短视频,很多都是在这幢老楼里拍摄的。
3层是几个分隔开的拍摄与剪辑间,6层是主要的办公室。很容易在6层寻得徐沪生本人,如无要事,他人一定是在办公室的。比起出门会宾客、谈生意,他更倾向于坐在办公室里饮茶、拍板视频的剪辑、修改微信文章的标题,等着生意自己找上门来。
整个办公室的装修也像极了一个茶室,我没有问这是否是因为徐沪生爱饮茶的缘故。竹木相间的桌椅,屏风,让这间办公室与整幢楼区分开来。最耀眼的是那两个字:一条。简单的标识,白底黑字嵌在墙上,连字体都让人舒心。
最里边的办公室,有专门饮茶的桌子,桌面上茶具齐全,专门斟茶的、专门饮茶的,大大小小摆着。除此之外,一株绿色植物,一个摆满书与茶具的架子以及一张简单的书桌。
就是这儿了:那个两年前辞去《外滩画报》画报总编辑一职的徐沪生在这里创办了当下最火热、最值钱的短视频项目之一——“一条”。
“籍籍沪生 诗人芜城”
02.废弃了3个1700万的合同
“一条”是徐沪生身上最新的标签。在成为“一条”创始人之前,已经在传统媒体待了二十多年的徐沪生正担任着《外滩画报》总编辑一职。
在他这个年纪的上海男人中,沪生实在是个常见的名字。但徐沪生的履历应该是上海所有的沪生中比较闪耀的那个了。从复旦哲学系毕业,他去《青年报》工作,进入媒体行业。30岁的时候,他创办了《上海壹周》。5年后,他又创办了新版的《外滩画报》。
如果不是2015年复旦哲学系的毕业典礼上那篇名为《两个忠告》的演讲,让徐沪生这个名字刷遍了社交网络,他更像是众多沪生中的一个:籍籍无名,名字和相貌都不那么被人熟知。
在工作中,他则是个格格不入者。担任主编很多年,徐沪生的名字甚至还没有被集团的领导知道。他更愿意跟记者的稿子和美编的图片打交道,那些大大小小的会,有别人替他开。后来创办一条,这风格也保留了下来。他从不主动出门寻找合作伙伴,公司也不设有销售一职。
徐沪生说,他曾经因为客户与一条的气质不合,而废弃掉了 3 个价值 1700 万的合同。而当时,一条的融资也只不过 1000 万。原因是「不想把一条变成一个广告公司」。
从传统媒体走出的他,却从未遵从过那些「规则」。徐沪生说,这是因为「我明白公司再小,核心不能砸坏了。」把握住你的核心,就会形成坚持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机制。说这样的话是因为有了底气,如今一条的用户有 2000 多万,「我总能活下去,就算我一分钱不赚,投资人也认可我。」
他说自己从不主动出门交际。在媒体圈将近20年,他认识的主编、记者没有几个。他不喜欢没意义的交际,不喜欢接受采访。他愿意将更多时间用在读书和陪女儿上:在公司挤出时间读书两小时,回家后从晚上八点读到凌晨两点,这样每天八小时的读书,他坚持了十年。
如今知道“一条”的人也许比知道徐沪生名字的人多,这大概也是他自己乐见的结局。在这样格格不入者的心里,世俗的成功必定不是他理想的全部。
一半是世俗的成功者,另一半的徐沪生却是个诗人。他将命名自己为徐芜城诗集《一个青年的肖像》马上就要出版,收集了他十年来的创作。
回想起大学时候,他频频参加诗歌朗诵会,和诗人们一起喝酒,大醉。那时候他读的最多的是波德莱尔,同时迷恋着尼采的哲学。
毕业后他不再参加诗歌聚会,但习惯了在办公室写诗。他走出会议室,半小时就切换到写作状态,他将这种切换比作从威尼斯商人到哈姆雷特:「写诗,可以让生活增添深度和光彩(看不见的),减少虚荣心和不必要的应酬。」
谈起一条的时候他像个成功的商人,但谈起诗歌的时候,徐沪生又是个浪漫主义的诗人,他说,「我们这一代普遍倾向于从中西文学、哲学、历史等经典中汲取养分,趋向于用诗来叙述现实,语言也普遍倾向于直白朴素。」
“用优雅抵抗庸常”
03.也许做个类似宜家的品牌
徐沪生很少提到自己为何辞去主编的职位,自立门户创业。采访中,被问到这个问题,他的回答中捕捉不到半点那种常见的、传统媒体人的悲哀与无奈。事实上,他在创业前已经做过许多关于纸媒转型的尝试,但环境限制了他的想法。
很干脆,自己出来干吧。做了十几年杂志,徐沪生和最初的创业团队,最懂的就是审美,一帮知识分子、文艺青年,清楚什么是好看的,什么是美的。徐沪生从最开始就很清楚:转型,不转行。
最终锁定短视频行业的时候,十几个人做了三十几期很互联网、很 UGC、很活泼的视频,后来全部废掉了。团队聚在一起琢磨问题出在哪里,所有视频看一遍,发现他们钟爱的还是那个最安静的、最文艺的。
这时候大家就明白了「不要那么闹,不要那么娱乐,不要那么轰动,不要那么 YouTube,我们就按照我们的标准做,不要忘记我们是做生活杂志出身的。」
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一条:杂志化的视频,镜头缓慢,趋于静态,强调布景与摆设。选题多采用中产阶级的人物为主角,表现其特定的某一类生活方式。定位高端,不做幽默的段子,也不做接地气的 UGC。
这个项目起初并不被人看好。投资人和朋友都劝徐沪生中庸一些,因为通常做到极致的东西意味着小众。但如今,徐沪生用一条这个实验证明了,优质的内容也许依然是传播的核心,以及,做一些有关美的东西也具有极大的商业可能性。
一条做的是生活美学,所有的内容背后都有一个「美物」:一个设计,一个作品,或是一个空间。实际上是要把人内心最深处的对美的追求激发出来。
做一条的出发点是什么?
徐沪生说:「我是回归了常识。中国那么多人,大家就爱看屌丝的东西,这没道理对不对?你可以让娱乐、恶搞围绕着你,甚至成为生活的主流;但如果不给高尚的情趣和优雅的价值预留出比 1% 更多的空间,那很难成就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不苟言笑的徐沪生多得是理想主义者的固执和坚持。一条的目标可能是成为像宜家、无印良品一样的生活方式品牌,但现阶段的他对以后事情又有点说不准。
未来的事情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群用户认同你的风格,认同你的价值观,认同你的视角,你就能够有力量带动一群人去实现一些东西。最开始靠视频,中间可能是电商,后来还会有实体公司,再之后可以无限延伸。带动一群人,而且你不需要妥协。」
“去他妈的不管了”
04.短视频生产模板
徐沪生回想起自己创业之初的那股劲:「当时我们想的就是 all in,去他妈的不管了,大不了我们做一个小公司。拍拍视频,当时就十几个人,怎么也能养活自己。」
「从我个人的愿景来讲,我就做个 2 亿美金的公司,估值是不是增长我也不在乎,只要投资人基本的诉求达成就完了。我们也不想发财、也不想干嘛,这时候第一位诉求就是要做的符合自己的愿景、标准。」
他们希望新的内容、新的产品,可以通过完全不受干扰的方式,用很极致的方式,按照一条的标准生产出来。「你造出来之后,我相信会有很多很多的人喜欢它。但是一旦我做连接,所有人的意志就加进来了,这件事情反而会变得很糟糕,不够极致,不够现象级。」
徐沪生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不徐不疾,即使他要表达自己扬长避短、不计后果、单刀直入的决心时,他还是在耐心地冲泡杯中的茶叶。
找到了一个自己擅长的方向,也没什么志在必得,只是不在乎结果的放手一搏,这大概是驱使一条成长的最核心动力。
这种不在乎,反而使得徐沪生拥有比别人更多的自由。有些别人看来不值的事儿,他也要按自己的方式去做,不成就不成。他从来都不具备必成的决心,「一旦你觉得自己不能死,那个时候就会在很多事情上妥协。」
人说无欲则刚,把这些想清楚之后,人反而变得更加有力量了。
目标清晰后再去实践操作,徐沪生说,创业就是自建内核,别人无法打破。
拍视频最重要的部分是规则。
无论多么无与伦比的主题,放到短视频的 5 分钟里,都将被拆解成若干的画面。精细到一帧一帧,像是拍电影,但又不是,「我们是做报道,做非常精致的报道,没有导演这个位置。」记者、摄影、剪辑、音乐都会参与到每一个视频当中,但却没有人做主导。
谁是最重要的角色?模板最重要。
生活、潮流、文艺……每一个栏目都被固定成型,没有人可以乱发挥:开头 2 秒,中间停 3 秒,这时候音乐一定要对。在框架之中,所有人都很清晰怎么去采访、怎么去拍摄、怎么去剪辑。
一切都在规则与框架之中进行,最有技术含量的一点是:哪怕只跟被摄者聊一小时,整理出来也有 15000 字。但 5 分钟的视频最多容纳 950 字。
950 字会成为共识,里面要含有 10 个要点,每个点的字大概在 80、90 左右。
尽管作为观众的你可能从未注意到过,但一条视频中的每个镜头都暗含着这些规则。徐沪生把当年自己在杂志社编辑部那些协同作战的能力拷贝到一条,传统的法则找到了一个更适合的形态,形成了它独有的体系。正是这套体系在维持着一条的运作。
“不担心被抄袭”
05.最高净值的中产阶级人群是最宽的护城河
两年时间,一条积累了2000多万的用户,几乎每条推送都有过十万的阅读,电商平台启动2个多月以来,积累了数十万买家。
“一条”也许想证明,中国的商业世界对审美的价值是低估的。徐沪生和团队希望用统一、有代表性的审美,贯穿这家媒体、这个系统的始终。最终向商业社会证实:审美也能变成一种估值。
他会把媒体人的小聪明比作几片茶叶,而大师们的才华就是漫山遍野的茶树林。小聪明者做的也许是“把茶叶晒干了再泡,泡了再晒”的自欺欺人之举。
从某种程度上说,「一条」在视频制作上,更像是延续着采摘、杀青、揉捻、干燥全套流程的传统遵循者,类似手工艺者去做片子,细工慢活,厚积薄发。
徐沪生从来不担心一条被复制抄袭,他说,「内容就是最低的破坏成本,最高净值的中产阶级人群是最宽的护城河。你可以复制我的模式,但无法复制我的审美、体系与内核。」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