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硅谷,我们看到 4 年前的微信公众号,到底发生了什么?自媒体
说到底,这是在做人工智能,代表着科技界寻找下一个平台的努力
6 月初,在旧金山的一场用户体验设计师聚会上,有个环节是分组用 10 分钟时间头脑风暴出一个新应用的设计。
我和四位设计师分到的方向是做一个“找健身房”应用,当中一位设计师坚持要把“聊天界面”放到应用打开后的最醒目位置,让用户打字输入自己的需求。
中国用户应该都很熟悉这样的操作了,2012 年微信刚推出公众号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
其他三位设计师对此有分歧,但不是质疑找健身房为什么要用聊天机器人,而是商量到底应该把这功能放在什么位置。
当我问,“你们是不是都觉得聊天机器人是未来的人机交互方式?”四个人给出了一致的回答:肯定是。
这几位设计师在美国科技界不是异类。
在旧金山和周边的湾区,每周都有好几场和聊天机器人相关的线下活动。就在那场设计师聚会不久后,我参加了硅谷帕罗奥图市的一个聊天机器人主题论坛。主持人是这么开场的:
“做个小调查。认为聊天机器人 5 年内会代替应用的,请举手。”
创业者 Ilya Gelfenbeyn 就是其中一个举手的人。这位初创公司 API.ai 的 CEO ,正在做给开发者提供机器人接口的服务,让人们迅速能做出不同功能的机器人。而他的乐观预测,也跟最近业务猛增不无关系。
“最近两个月开发者激增,现在已经有 50 万开发者用我们的服务做聊天机器人了。” Gelfenbeyn 告诉《好奇心日报》。
和微信在中国的情况差不多。今天美国大部分有人用的聊天机器人都在当地最热门的聊天工具 Facebook Messenger 上。
今年 4 月扎克伯格宣布开放 Facebook Messenger,允许开发者将自己的聊天机器人带到这个全球已经有超过 9 亿用户每月使用的聊天工具上。上月 Google 也选择跟进。
而此类创业公司的融资情况也越来越好。帮企业做客服和导购的,看看天气和新闻……似乎所有功能和应用,都能额外加一层聊天机器人的界面。
好像回到了 2011 年的微信
一切都很激动人心,除了产品……因为他们看起来有种微信公众号的熟悉感。
比如这是 CNN 的新闻聊天机器人,每天它会发一些最新的新闻给你,你可以选择阅读原文或者只看一个缩减版。
和微信公号一样,你也可以和它直接对话,询问具体的新闻。
CNN 在 Facebook Messenger 的聊天机器人,大部分的操作都是让你点按钮选择不同的新闻内容。(截图的中文是翻译后 PS 上去的)
也不只是熟悉,稍微用一下你就发现这些聊天机器人初级得不比微信公众号的能力强,例如这个个人助理 Jarvis:
用这个聊天机器人设定日程简直是折磨。它没法理解“一小时后”是什么时间,尽管知道我的时区时间。
Jarvis 理论上能够给你设置提醒事项。只不过,它对你语言限制相当的大,即便你完全按照它的模版来,只是不说具体时间,而说“一小时后”,它都听不懂你在说什么。
其它机器人也都差不多。推荐餐馆的需要你对着模版你语句全对的情况下才能推送准确消息。
它们目前的水平大致上和微信公众号里的关键字回复差不多。
2012 年 7 月开始,腾讯就上线了公众号的功能,而当时,不仅是发文章,利用关键字自动回复功能把自己的公众号做成有很多关键字回复的“客服”或者“机器人”曾经是很流行的事情。
而现在,腾讯已经把企业客服需求做成了公众号,而普通的媒体公众号,主要又绕了一圈,还是起着推送文章的作用了。
而如果你觉得 Siri 不够聪明的话,目前 Facebook Messenger 上的机器人连被骂“蠢”的资格都没有。
但按照创业者们的热情,结果应该是:你像平常和人说话一样在聊天应用里打几个字就能订好早餐、改签机票。
而要做到这些,第一步是理解用户在说什么,这并不容易。
这背后是将人工智能融入一切的趋势“如果 AlphaGo 得到世界冠军的难度系数是 1,那么人工智能完全理解人类自然语言的难度系数就是 10。”
英特尔投资公司的投资总监 Sanjit Dang 这么对《好奇心日报》描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不过虽然差距巨大,Dang 代表的投资者依然对此很有热情。他说:“聊天机器人早就有了,而我们现在看重的,是聊天机器人背后驱动的人工智能。”
脱离 Facebook 的限制,聊天机器人会更强大一些。
X.AI 就是其中一个被报道最多的初创公司,它活在邮件里。
你会需要接入本来的日程项目,以及一些常用的地点。在这之后,如果要在邮件里和别人约工作会议或者见面的时间地点,只要把邮件抄送给虚拟助手 Amy 就可以了,就像这样:
这是 X.AI 的演示。在邮件抄送给虚拟助手 Amy 之后,它会自己给你的聊天对象发邮件,进一步确定见面或者会议的时间,就像右图。
除了 X.AI 之外,还有不少类似的垂直领域的个人助理也正在主打人工智能功能,例如智能健身教练Shae,还有正在帮人工智能助手做语义识别的初创公司 Maluuba。
今年上半年,人工智能类初创公司数量和 2011 年比,增长了 6 倍。光是今年第一季度,获得融资的 AI 相关公司就有 143 家:
2011 到 2015 年每个季度 AI 公司公开的投资情况。蓝色为投资金额(单位美元),橙色为投资数量
根据 CB Insight 的投资数据,最近一个季度,人工智能初创公司拿的钱也越来越多了。按年来看的话,这个趋势更明显:
这是 2011 年到 2015 年,AI 类初创公司获得融资数额的趋势图。
不管今天做得多烂,帮着创业公司试错的工具已经在这里了
创业公司的大量涌现和背后技术的成熟有关。
去年 11 月,Google 开源了机器学习算法工具 TensorFlow。
简单来说,开发者只要利用这个工具,就可以使用 Google 机器学习的成果,比如看懂文字和图片、听懂用户说什么。这样创业者就不需要自己重新学习如何识别用户说的话,可以专注于获得这些信息之后做的事。
上线 7 个月,TensorFlow 在代码托管平台 GitHub 上被开发者收藏超过 2.5 万次,成为最受欢迎机器学习项目。
在硅谷,TensorFlow 也被当做最酷的产品,你不难碰到将 TensorFlow 贴纸贴在自己电脑上的创业者和工程师。
而在这个不缺科技活动的地方,TensorFlow 相关主题的线下活动也很难订到位置,往往提前几周就被预定一空。
不只是 Google,微软也开源了自己的人工智能平台,一度很火的看图猜年龄就是这类平台的应用。
Bot Libre 是一个创办三年的开源机器人平台,它的创始人 James Sutherland 告诉我们,最近 3 个月使用他们产品来做机器人的开发者明显增多。
而大部分都会用在企业自己的页面,或者社交网站上,用来替代客服和咨询的工作。
如果说 TensorFlow 是技术基础,Facebook 4 月将 FB Messenger 开放给聊天机器人就是一个让人工智能服务更快接触到用户的入口,让这些服务有机会接触到 9 亿用户。
人工智能是硅谷找寻的下一个未来
目前,聊天机器人看上去就像美国的微信公众号,不是巧合。
本来只是一个即时聊天工具的微信,从 2012 年开始集成各种功能,成为了一个服务的超级入口。微信吸走了大多数中国用户的手机使用时间,并在这个过程中帮助腾讯挑战百度的数字广告业务。
这些都引起了硅谷的关注。
在微信 2014 年失败的国际化以后,大多数地区都对它失去了兴趣。
图片来自 Google Trends,这是 2012 年到 2016 年 6 月,微信海外版关键字“WeChat”的趋势。在 2014 年海外扩张出现了一波声响之后,现在已经很平静了。
唯一的例外是美国:
这同样是 2012 年到 2016 年,微信海外版“WeChat”在 Google 趋势里面被搜索的量,很明显,2015 年到 2016 年,WeChat 的关注度不降反升。
包括 Y Combinator 合伙人山姆·奥特尔曼、Snapchat 创始人伊万·斯皮格等硅谷创业圈的重要人物,都曾公开谈论微信的模式。
而另一个主要聊天工具,最早启发了微信应用的 Kik Messenger 创始人泰德·利维斯顿 (Ted Livingston)还曾经很直接地表示,他要做“西方的微信”。
在美国扮演微信角色的公司是 Facebook,它手中的 WhatsApp 和 Facebook Messenger 覆盖了十几亿用户。去年它已经在应用内集成了 Uber 打车服务。
允许聊天机器人入驻,是 Facebook 建立微信式平台的一大步。
而中小开发者也在等着这样的一步,因为今天再去从 0 开始做一个应用,让人下载实在太难了。
据推算,目前有近 6 亿 iPhone 用户。而它的商店能展示的应用是有限的,有 200 万个应用争抢着有限的空间。一个新应用,尤其是创业公司开发的应用,想被人注意到实在太难了。
相比之下,在 Facebook Messenger 这个有 9 亿用户的平台,目前却只有几百个聊天机器人服务,它们被人发现的机会高很多。
问题是,“对话”真能成为下一个入口么?
今天美国最大的几个科技公司都看到了对话式服务的价值。Facebook 和 Google 都在自己的聊天工具推出了聊天机器人平台。亚马逊自己做了对话式的机器人 Alex、微软不但有小冰,还做了一个美国版本放在 Twitter 上。
就连对人工智能相对没那么积极的苹果,上周也宣布了一系列在 iOS 系统中融入人工智能的尝试,并将 iMessage 服务开放给第三方服务。
现在剩下的疑问,恐怕就是“聊天”这事,究竟会不会变成未来的交互方式。
相对于屏幕上的按钮,聊天实在太不可靠。它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可能做到 100% 准确,而你按下屏幕上的按钮就一定会得到明确的结果。
对于看新闻、叫车之类的常用服务,屏幕上的按钮依然是最方便的。
在帕罗奥图的聊天机器人论坛即将结束时,主持人又让现场的人做了一次投票。
“我再问一次,认为 5 年内聊天机器人会取代应用的,请举手。”
没几个人举手。
“认为 5 年内,大部分应用都会植入人工智能功能的,请举手。”
大部分人都举起了手。
编者注:PC、互联网、智能手机……每个基础技术的普及都伴随着数年的高速增长。对于科技业,增长已经持续了四十年。
现在这个增长可能会停一会儿:智能手机带来的增长已经放缓,而打车和外卖以后,我们已经没再看到类似社交网络、电商这样调动千亿财富的突破。
接下来会是什么新技术为整个产业的增长铺平道路?这技术又能不能及时到来?
这些问题将影响所有人,从苹果、Google 这样的巨头,到风险投资机构和创业公司,再到每一个科技产品的用户——基本上是所有人。
过去四十年,为整个科技业的持续繁荣打下基础的技术大部分来自硅谷。我们将在硅谷做一系列报道,从不同角度看这个变化。
【来源/好奇心日报】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