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死亡纪念:这些人能帮你处理好“数字遗产”自媒体

品玩 / 钟舒婷 / 2016-05-27 11:26
“逝者如斯夫”微博,截至 2016 年 5 月 24 日共关注了 2128 人——2128 个被博主认证死亡的账户。每认证一个死亡账号,运营者都会根据该账户的微博内容总结出一条”讣告“...

(原标题:这些人希望帮你更好的处理自己的“数字遗产”)

贾博,30 岁,现居上海,每周二会到淞虹路附近的办公室里处理一个跟“死”有关的产品。

跟中关村可能遇到的创业者一样,我们在晚上八点半之后终于约到晚饭,他穿着松垮的白色T恤、身体微微发福、一边吃着东西一边跟我聊起产品线、商业逻辑、以及生死观——当然这个产品的用户都是大活人。

一切都从一个名为“逝者如斯夫”的微博号开始,一个被大家称为“微博墓园”、“网上入殓师”的地方。

Death002

“逝者如斯夫”微博,截至 2016 年 5 月 24 日共关注了 2128 人——2128 个被博主认证死亡的账户。每认证一个死亡账号,运营者都会根据该账户的微博内容总结出一条”讣告“:年龄、死亡原因,性格爱好等信息,并给出死亡账户的链接,于是粉丝们就可以顺着到逝者的微博上留言,更多时候,他们会在最后一条微博的评论里留下一支蜡烛。

去年 6 月,贾博和原来运营“逝者如斯夫”的林东平,另外两名合伙人刘梅、郁真致一起注册了现在的公司,产品是互联网时代的死亡纪念。

“我很早就开始思考生死的问题。初中时我参加外公的葬礼时没有哭,因为我早就接受外公总有一天会死这个事实。”贾博跟 Pingwest 品玩说起了往事,“反而有时候我做梦,梦见他的时候会哭出来。”

“以前人们通过想象力去表达对失去的人的思念,例如托梦,他们会认为是不是亲人在天堂或地狱过得不好啊,是不是需要烧点纸钱之类的。但现在大家都知道,人死了就是离开了,不过我们能够通过他留下的东西来还原他活着的时间。”

贾博所指的“留下来的东西”,是人们在数字化时代所生产的东西,这正成为人生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

有人称之为数字资产(digital assets),数字资产定义很广,包括个人电脑上的任何数据档案,包括图片、视频、在 iTunes 下载的音乐以及任何网上注册过的账号:电子邮箱、社交网站账号、网上银行账号、网站域名等。

当我们的生活数字化后,很多物理层面的东西就被代替了,例如数码照片代替相册、印象笔记代替日记本,这直接影响人们如何去纪念一个逝去的人的方式。

在“逝者如斯夫”之前,已经有很多人在微博进行纪念的行为。例如在白血病患者鲁若晴、因肿瘤而去世的漫画家熊顿的微博下,常年都会有人来这里点蜡烛、留下自己思念和思考。

互联网让我们有了更多的途径去接触到死亡,去体验死亡,因为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贾博说:“跟报纸上的讣告不同的地方是,(在微博上)我们不仅写出了这个人的人生和故事,你还可以直接点进去看他/她的生平,这些是报纸上百来个字不能告诉你的。”

互联网上的身份不会随着用户离世而消失,而随着这种情况的普及,针对这方面的互联网服务也开始出现,目前主要分为两种:帮忙处理这些数字遗产、以及规划逝者在网络身份遗留。

在不影响用户隐私的情况下,Facebook、Google 这样比较大的服务商提供了几种处理数字遗产的方法。

Facebook 有纪念账户(Memorising Account),在用户离开之后,亲人将账户设置为纪念账户后,这个账户就不能无法更新,也不会被推荐给可能认识的好友,只有好友能访问。

Google 则有“无活动账户管理器”(Inactive Account Manager)服务,在确认很久没人使用这个账户后,它可以向你选定的 10 个好友发送你所有 Google 账户的数据包,或者你可以设置删除账户,类似注销账号。

生死是个严肃的问题,但考虑到死亡的随机性以及社交媒体的重要性,有人开始做非常个人化、带有实验性质的服务,例如 If I Die 能在离开后给好友发送遗言或视频,这听起来有点惊悚,以及专门记录死者生前最后一条 Twitter 的博客 Tweet Hearafter,上面不仅记录着这条推特的内容,还给出了发这条推特的时间、他们去世的时间和他们在维基百科上的链接——但大多数人的最后一条 Twitter 通常也不属于非常适合在下面点蜡烛的类型,Ta 可能转发了搞笑视频、一个段子、或者抱怨了一下天气,死亡面前总是充满变数。

Death003

“逝者如斯夫”则想把纪念死亡这件事做得更好一点。

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林东平曾这么回答:“全球的几十亿人口死了一个真的没什么,谁记得你。但后来发现,慢慢地读这个人的微博,那就是一个世界。你想,一个世界没了,对你来说那很严重。”

而死亡对别人的意义,通常取决于双方之间的关系究竟有多亲近,每个人关于死者的故事究竟了解到什么程度。

前几天汶川大地震 8 周年,@工藤梦樱给”逝者如斯夫“投稿,回忆她 13 岁时在北川中学亲历汶川地震的故事,当时物理老师察觉到指南针的异样,结合当时地面微微的震动,在大震来临之前两秒让学生快跑,这条微博最后获得近  2 万个转发。

贾博聊到用户们的想法是这样的:“人都有同情心和同理心。同理心在于我跟你有很多联系,你经历的东西我也经历过,你的悲伤我能充分地感觉到。比如一个经历过唐山地震的人见到一个汶川地震的人,就有同理心,而一个没经历过的人,就只有同情心。”

“逝者如斯夫”所收集的这些账户的故事,给人们提供一个集体悼念的公共空间,让人们不仅可以用来缅怀故人,而微博下面密集的评论和整齐的蜡烛还加强了评论者之间的情感联系,也就是同情心和同理心。

除了微博,他们还做了一个“逝者如斯夫”的微信,人们可以在上面给亲人朋友建造“纪念花园”,看起来有点粗糙,像是低配版的 QQ 空间留言板,上面有相册和故事,然后来的人可以献上蜡烛和留言。

但是在微博、微信之前,贾博和林东平已经做过另一个跟死亡相关的项目——灵灵堂。这个名字取自港剧《我和僵尸有个约会》里女主角捉鬼师马小玲的灵灵堂清洁公司。

仅做了两年,这个项目在 2013 年宣布了失败。贾博将失败原因归于“商业模式不行”——灵灵堂是一个类似于“大众点评”类的服务,做的是殡葬 O2O 生意,简单来说,你可以像找美食、找服务一样在上面找到买骨灰盒、处理整个殡葬流程,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被医院里的人盯着,一旦亲人过世、或者还没有的时候,马上过来推荐殡葬服务。

虽然灵灵堂失败了,但贾博和林东平还在一起,继续做现在的微博微信:“建立逝者纪念网站是以我的能力能够做的最长远的事业,它能结合到我很多的梦想和商业的期望”。

而他们的信心或者来自他们目前唯一的投资人——一个不便透露姓名的微博粉丝,Ta 非常认同贾博他们所做的事情,出于纪念自己父亲去世的事情,Ta 给贾博公司投资了 50 万,暂时不急求变现。

贾博也尝试过找其他投资人,但他们总是要求太多,虽然 50 万不多,但还够“逝者如斯夫”几个创始人以自己的节奏探索到合适的商业模式:“以后大家可能从微博去到微信,或者到新的地方,但人们一直有纪念逝者的需要。”

题图来自 broadly

【来源/品玩     作者/钟舒婷】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