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票怎么玩?银行与票据之间的那点小心思金融
说到票据,其实是一个比较综合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可以代替现金流通的有价证券。之所以说它是个综合概念,是因为它既包括汇票,也包括支票,还包括本票。
仅拿汇票来说,又分为银行承兑汇票(简称银票)和商业承兑汇票(简称商票)。而汇票的形式,又有电子票和纸质票的区别。
今天,咱们只把其中的一个点给详细说一下,就是银票到底是咋回事?
银票,是由付款人委托银行开据的一种远期支付票据,票据到期银行具有见票即付的义务。理论上来说,银票的承兑方是银行,所以只要确保票据本身的真实性、合法性,则基本上不存在到期无法兑付的风险。
从期限上来说,纸质银票的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电子银票最长不超过1年。
说到银票,经常会听到的一个词,就是贴现。比如持票企业需要资金时,就可以将手中未到期的银票向银行申请贴现。当然,这需要额外支付一定的利息,即所谓的贴现率。
贴现率也可以理解为,持票企业将这张票据贴现给银行要付出的成本。所以贴现率越低,则意味着企业通过票据获取现金的成本越低。
目前,银票的贴现率基本在年化3.55-3.85%之间。其中,国有股份制银行低于城市商业银行和农业商业银行,中西部地区低于沿海发达地区。
我国的商业银行间,存在一个庞大而又相对封闭的票据市场,而票据业务又是银行体系里唯一完全市场化定价的业务。所以,不同的银行在不同阶段,对不同类型(承兑方、金额、期限)的银票,贴现价格是有差异的。
差异不仅体现在公开的价格上,同一银行下,不同地区的分行、支行之间,也存在着差价。而且明面和实际的价格也存在差价。这属于典型的专业领域信息不对称现象,从而给了相关专业人员逐利的空间。
银票,作为银行的一种中间结算工具,在多年的实际应用中,衍生出了很多种玩法。
第一种,以票据业务冲销银行坏账。
比如某个地区的一家支行,通过做大票据业务规模,提供票据业务的收入,利用产生的收入来冲销坏账。银行很乐意这这么,那是因为票据业务收入,是典型的无风险中间业务收入,它不占用银行的信贷额度。所以,这对于一些坏账较高的银行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这也是银行间票据贴现价差的主要来源。
第二种,以票据业务占用银行资金规模额度。
比如某家分行今年的可用资金规模是100个亿,那么它可以选择用这些资金来进行放贷,或者也可以用来做票据业务。
但放贷是风险业务,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银行普遍是压缩贷款的。可如果今年的总额度用不完,到明年总行肯定会缩减额度的。对分行的负责人来说,额度就是权利的来源,所以为了维持住总额度,通常会选择做一部分无风险的票据类业务来占用额度,好把总额度使用完。
注意:票据业务虽然不占用银行的信贷额度,但是会占用总的资金规模额度。
第三种,“消规模”业务。
比如企业需要从银行借800万,银行因为信贷额度等问题,不能直接给企业放贷。就采用迂回方式,先让企业以缴纳20%保证金的方式开票。于是,企业以200万保证金,到银行开出1000万,期限为1年的银票。然后企业再找个第三方银行,通常是城商行或农商行进行贴现。假设企业选择了一家城商行进行贴现,贴现率年化3.8%。那么贴现后,企业获得现金962万,扣除200万的保证金后,还剩762万,比较接近于企业要获得的800万资金了,后面不用再支付利息。
这家贴现的城商行,和之前那家开票的承兑行,再签订一个逆回购协议,就可以了。
对于开票的承兑行来说,由于是从同业(银行)回购票据,有贴现银行的信用背书,不用审查这笔票据对于贸易背景的真实性,而且也不占用承兑行自身的信贷额度,不在其资产负债表内,相当于把这笔贷款出表了,很合算。
对于贴现的银行来说,因为是银票且有逆回购协议存在,也不存在太大的风险,只需放心赚取中间手续费就行了,也很合算。
由于这类业务,需要连接不同的银行和企业,所以一般来说,都是由专业的中介来操作,本质上还是存在一定风险的。这也是近期央行和银监会下发的风险提示和管理意见中,重度监控的一类业务。
第四种,票据池类业务。
比如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一般所持有的票据,大部分都是小面额的,也就是俗称的小票。而在银行内部,由于每张大票、小票的贴现流程操作成本几乎是一样的,银行都是有趋利性的,这就导致银行对大票和小票的贴现率,有很大的差异。大票贴现率低,小票贴现率高。
通过票据池业务,就可以将企业的小票并成大票,降低企业的票据融资成本,又能给中介机构带来一定利差空间,这种业务也受到很多没有能力自建票据池业务的小银行的欢迎。将小票并成大票,需要依托真实贸易背景,将小票作为抵押物跟银行合作来开成大票。
以上,就是银票的几种主要玩法。下回再和大家说说纸质票和电子票的相关内容。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