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收购《明报》传闻背后,究竟是哪一出魔鬼步伐?自媒体
文/秋源俊二
一、
今天(2015年12月17日)一大早九点钟左右,《华尔街见闻》发布了一则消息:
《澳大利亚金融评论》周四报道称:阿里巴巴在洽谈收购香港《明报》,谈判自7月份开始,目前仍在进行当中,可能要耗时好几个月才会有结果。目前具体细节及交易金额等关键问题尚不清楚。
正当琢磨这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又来了一则消息:
阿里巴巴新闻发言人Rico Ngai周四对路透社表示,未就收购《明报》进行商洽。
即便如此,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这件事情的分析。(我个人倾向,阿里有足够的动机做这件事)
事情呢,大概就是这样酱紫!!!
二、
早些时候,也就是在上周五(2015年12月11日),阿里巴巴确认收购同是香港的报纸《南华早报》(具体分析,可参见《马云收购《南华早报》,这或许只是一份陈情表》),代价约为20.6亿港元。
阿里巴巴开始频繁入股媒体,大概是在2013年后。相关统计如下:
三、
最近两起收购案子前,阿里对媒体的投资,多以参股为主;而对香港的媒体的布局,却以控股形式。
在国内入股这么多媒体,个人观点倾向于统一媒体口径,而不是构建默多克般的传媒帝国。默多克的收购,源自产业并购,构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传媒王国;而阿里的收购则源自目的性、工具性的意向。
他们两者是不同的。
收购《南华早报》,阿里官方给出的解释,通俗来说:学习贝佐斯收购《华盛顿邮报》,开创新的“信息贩卖方式”。
我觉得这话,只能部分相信;只说明面的事情,暗的那部分呢?
四、
结合今天的传闻,或许就能看出点门道了。
《南华早报》是英文刊物,传播范围在东南亚乃至全球;而《明报》则是中文发行,影响的是香港本地人。
《南华早报》应该是阿里收购的跳板,也就是下一阶段,阿里应该会觊觎欧美传媒;而《明报》应该是稳住阿里在香港奠基石。
也就是说,只有全资控股,“喉舌”才能发挥“喉舌”的效用。参股,只能保证信息传播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当然也不出现过于负面的报道;但全资就不一样了,平时的功能可以和参股一样,但关键特殊时候,那就是充当“某种角色人”,就如同“红角、白角”,一场戏,一桌酒,有时候,就需要那么个“角儿”。
全资控股的,你不上谁上啊。大概魔术里面的“托”,也就是这么回事。
五、
回到传媒本身,现阶段这些传统报业,确实是是够廉价的。
但是,它的效用却也相当大。马云从起家开始,公关前前后后,不知道白了多少人的发。这个部门,在我看来,阿里的那些技术,作用要大的多。
随便举几个经典案例:
√、2000年,《福布斯》的封面照是名不见经传的马云;
√、03年,和ebay在国内的竞争,直接广告挂到人家写字楼对面,宣传语:鲨鱼在长江里是打不过鳄鱼的;
√、05年,明明是雅虎收购阿里40%资产,却被包装成阿里并购雅虎中国;
√、07年,登上央视《赢在中国》,个人形象横空出世;
√、10年欺诈丑闻,最后演变为马云挥泪斩“马谡”;
√、12年,“支付宝转移门”衍变为国家金融安全高度;
√、15年,刚刚复活几个月的口碑网,通过“美团地推砸支付宝宣传图”,瞬间把口碑拉到和美团一样的高度;
前些年,公关们穷尽智慧,白了头发,其中辛酸,可以想象;现在阿里参股媒体,也算是做了干爹,总算是出口当年的气。
在以后处理和“故意”激发公关事件,那就是不费力,效果大大的有。收购价格也便宜,就当买白菜吧。
六、
再说说收购香港媒体的事情。
前面,我谈到《南华早报》应该是阿里的全球化窗口,而《明报》是香港本土化的基石。
香港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我朝太宗皇帝,在处理这一事件上,堪称极为巧妙。对于它的态度和处理技巧,确实值得人学习。
这两个关键棋子,就看马云如何去运用。
七、
说一些历史,或许对各位有点启发。
秦朝,有焚书坑儒;
西汉汉武帝,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朝洪武年间,有逼迫“铁崖”一事;
清朝年间,“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等等。
我朝太祖,《马克思主义》,嗯,这个不错。
放在当下,仍有启发意义,资治通鉴嘛!
除此之外,还有一句俗语:商人怕官员,官员怕舆论(媒体)
八、
钱钟书老先生,有一句名言: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
作者 秋源俊二 微信公众号 QYJEQYJE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