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的困局: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观点

砍柴网 / B12 / 2015-11-19 08:51
作为移动出行的先行者,滴滴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了监管方的注视。在风口享受资本红利,相应地也要承担在试探政策时的风险。尽管收到了政策利好的信号,但监管方加强监管仍然是...

文/苏维

日前,有爆料称饿了么获滴滴出行的战略入股,双方投资交易已经完成,将于本周公布。饿了么和滴滴将就配送业务全面合作,合力搭建两个轮子的电动车加四个轮子的汽车的“2+4”同城配送体系,目前合作已在北京试运营,12月将全面上线。

时至今日,拳打Uber,脚踢神州专车、e代驾的滴滴,业务线涵盖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巴士等领域,已经在多个战线跟对手厮打正酣,现在又开始涉足外卖配送业务。在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交通出行系统的征途上,这样的节奏,应该是当年滴滴初创时期程维们没想到的。

野蛮生长的「小桔科技

这样的如日中天,已经难以让人想象2012年的夏天滴滴刚出发时的艰难:当时他们的线下团队将北京189家出租车公司挨个儿找了一遍,仅有昌平一家名为银山的公司愿意合作,而那只是一家200辆车的小公司。

时间到了2015年9月9日,滴滴打车成立三周年之际,滴滴打车正式公布了全新品牌和标识,“滴滴打车”更名为“滴滴出行”并启用新Logo——扭转的桔色大写字母D。这家成立三年、最初以「打车神器」面世的公司,经过了三年的发展,滴滴已经从单一的出租车软件,成为了涵盖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及巴士在内的一站式出行平台。

至此,滴滴出行立志于成为一个移动出行的综合入口乃至生活O2O的超级APP的野心路线初现。

滴滴成长的关键时刻

创立:2012年6月6日,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经过3个月的准备与司机端的推广,9月9日在北京上线。

用户破亿:2014年3月,用户数超过1亿,司机数超过100万,日均单达到521.83万单,成为移动互联网最大日均订单交易平台。

专车:2014年8月,滴滴专车上线。

D轮融资:2014年12月,完成D轮7亿美金融资,由国际知名投资机构淡马锡、国际投资集团DST、腾讯主导投资。

合并:2015年2月14日,滴滴和快的宣布合并。

快车:2015年5月13日,滴滴快车上线。

顺风车:2015年6月1日,滴滴顺风车正式上线。

代驾:2015年7月28日,滴滴代驾上线。

改名:2015年9月9日,滴滴打车成立三周年之际,滴滴打车正式公布了全新品牌和标识,“滴滴打车”更名为“滴滴出行”。

兵分多路,滴滴多线作战

1.滴滴快车:和Uber的战争旷日持久

去年12月,滴滴从中国电子商务公司腾讯以及俄罗斯私募基金DST那里获得7亿美元融资;一个月后,快的宣布得到阿里巴巴、日本电信公司软银(SoftBank)等投资方总计6亿美元的投资。补贴大战的背景下,这样的融资消息似乎是出行市场「核战」到来前的军备竞赛。然而,滴滴和快的却在随后的情人节火速宣布合并。

这次「闪婚」,Uber作为「第三者」功不可没。作为互联网叫车的鼻祖Uber来了,要想活下来,只能合并。滴滴和快的的合并,虽然某种程度上终结了硝烟弥漫的补贴大战了,但滴滴快的发展至今,这次合并更多地被外界解读为滴滴的胜利。毕竟,在滴滴强大的品牌阴影下,快的的品牌效应近乎消失殆尽,只剩下旗下的一号专车。

席卷全球的Uber,除了主营的叫车业务,还推出了UChopper优步直升机服务、UFresh优步送餐服务、URush优步快递服务,还在国内一些城市策划了「一键叫来一个亿」,「一键叫来英雄」,学生「一键叫高管」,春节「一键叫来舞狮」等活动。Uber甚至尝试加入配送服务,让Uber能够超越出租车业务,发展成为一个城市的物流公司。

相比Uber的「不务正业」,滴滴「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巴士」的业务铺开节奏,看起来专注多了。不过,如今,滴滴也在尝试跟饿了么这样的外卖公司合作,已经逐渐将自身的移动出行平台向上下游延伸。

据称,目前专车+快车的市场格局是7:2:1——滴滴快的占7,Uber占2,而神州租车占1。如今,这样的格局仍然撕缠中难分难解,加上背后资本的角力,滴滴和Uber的战争想必短时间内难见分晓。

2.滴滴顺风车:横扫一堆初创公司

拼车领域原来有嘀嗒拼车、51拼车、天天用车、微微拼车、爱拼车等不少创业公司,滴滴顺风车于2015年6月1日正式上线,算是后进。不过滴滴成功上演了一场「后来者居上」的好戏:据易观国际的报告,2015年7月份,中国拼车服务成交订单的前三强分别为滴滴顺风车、嘀嗒拼车和天天用车,占比分别为 66.0%、 21.3%、 5.3%。滴滴顺风车以 338 个城市位列中国主要拼车服务覆盖城市数首名,51 用车覆盖了 100 个城市,天天用车覆盖了 52 个城市。

据公开资料显示,滴滴顺风车在七月份的日高峰订单一度突破了223万,创造了整个拼车行业的新历史。

3.滴滴代驾:脚踢e代驾

在滴滴进入前,e代驾的整体估值达到8亿美元,一度占据代驾市场90%的市场份额。滴滴代驾上线后,也让这个市场的玩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11月16日,e代驾CEO杨家军发布内部邮件,确认裁员传闻,称内部员工称裁员高达30%比例。这家成立于2011年的「慢公司」,主营业务长期停滞在酒后代驾上,直到滴滴7月正式推出代驾业务,e代驾这才意识到危机,宣布推出“e车管家”,并成立车后事业部,进军汽车后服务市场。然而回天乏术,滴滴凭借巨大的平台流量优势和巨量资金优势,在代驾市场速度生猛,e代驾的市场份额据称被抢去四成。

估值已165亿美元,可滴滴面前仍有三大难题

在完成E轮共30亿美元融资之后,有Uber这样一个未上市巨头做对标,滴滴的估值也已经高达165亿美元。然而,滴滴创始人程维仍然不敢说放松:「滴滴快的闪婚之后完全没有时间度蜜月,甚至培养感情的时间都没有,我们重新各自奔赴前线战场,在每一个领域里面都爆发了激烈的竞争。」在这个巨头面前,至少有以下三大难题:

1.补贴总有终点

滴滴和快的在2014年掀起的天价补贴大战,被视为中国互联网的标志性事件。在那以后,烧钱补贴获取用户,成了国内互联网「土豪」们的常用手段。程维在2014下半年曾提到,滴滴烧了15亿。从开始补贴到现在,准确的数字即便无法准确得知,想必也是惊人的。Uber中国为了跟滴滴争夺市场份额,甚至被拖入了这场烧钱大战。

对于用户来说,通过补贴形成了使用习惯和粘性,但如果没了红包和补贴,打车价格回归市场健康水平,谁也无法保证先前的用户粘性真的可以让他们不对价格敏感。从这个角度来看,快车比重下降,顺风车和拼车逐渐成为主流,才是让整个系统走向健康的策略。

2.公共交通困局

滴滴宣称自己的使命是「移动互联网让出行更美好」,但在中国,人群出行的主要还是公共交通系统。虽然公共交通有诸多缺陷,但背后有政府扶持,即便亏损也是公共事业的一部分。但对于作为商业公司的滴滴来说,通过补贴提供的专车、快车服务,终究是牺牲利润,将价格降低到人群可以接受的程度,才得以获取大量用户。

现在滴滴推出的滴滴巴士,尽管可以成为解决未来交通难题的一个思路,但未必能在实现商业价值的同时实现滴滴设想中「让出行更美好」。

3.政策隐忧:悬在头顶的剑

对滴滴来说,官方似乎释放了积极的政策信号。9月23日,第八届中美互联网论坛上,滴滴快的CEO程维站上了第三排左二的位置,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全球互联网大佬一起拍下了刷爆朋友圈的30人大合照。

而2015年10月8日,在由中国互联网协会、滴滴公司主办的《共享经济下的约租车(专车)模式上海创新和探索》上,上海市交通委正式宣布向滴滴快的专车平台办法网络约租车平台经营资格许可。这是国内第一张专车平台的资质许可,滴滴快的也成为第一家获得网络约车租车平台资质的公司。

然而,作为移动出行的先行者,滴滴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了监管方的注视。在风口享受资本红利,相应地也要承担在试探政策时的风险。尽管收到了政策利好的信号,但监管方加强监管仍然是大趋势。在没有真正合法化之前,政策隐忧都会是悬在滴滴头上随时会掉下来的那把剑。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