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新小米帝国:增速放缓的第三极显现自媒体
从0到450亿美金的估值,小米用了近5年的时间,而今小米希望将成功的神话延展到更广阔的领域中去。
雷军正在实施复制100家小米的庞大计划:诸如小米手环、智能体重秤、空气净化器、智能插座等大批经过小米模式改造的硬件新品开始杀入用户的日常生活,这还只是刚浮出水面的先锋部队。
截止目前,小米已经投资40多家生态链企业。雷军的哲学仍然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以手机为核心,快速搭建产业链,连接所有智能设备。
雷军是如何能将1变成无穷多?小米是基于怎样的逻辑在布局生态故事?在近两年的时间过去后,生态链企业的挖掘还能保持高速的增长吗?
基于“熟人经济”的投资逻辑
(投资时间数据来源于生态链企业宣布公开获得小米投资日期)
在做小米之前,雷军所在的金山由于以提供软件和游戏服务为主,在营收上对腾讯和百度这类大客户有着严重依赖,其角色也只是巨头生态链中的一部分。
当小米的硬件业务模式开始向平台化方向演进时,雷军笃信致胜的关键在于生态链,“没有生态链的支持小米模式根本做不起来。”2013年8月,在手机业务初具规模后,小米生态链团队应运而生,由联合创始人刘德挂帅,意在搜罗国内一流的智能硬件创业团队,覆盖日常生活场景中一切可能出现的硬件产品。
雷军的投资哲学信奉“人不如旧”,这一点从扶持卓越时期的旧识陈年及顺为资本对金山系创业者的特别关照中就得以体现。在小米生态链最初几家公司的选择上,雷军同样也沿袭了这一传统,他开始挑选那些与小米手机业务有着紧密联系的团队。
范海涛是龙旗科技联合创始人之一,这是一家从事手机ODM业务的公司。范海涛及他的团队曾参与了红米Note的生产制造,对小米模式深有感触。当雷军的橄榄枝抛过来时,龙旗积极的选择拥抱,二者成立了合资公司——创米,目前主攻智能家居的研发,智能插座和万能遥控器则是出自这家公司。
紫米和加一联创的创立则更为相似。两者有着相同的长达十余年之久的代工厂团队背景,紫米的创始人张峰来自小米手机1的代工厂英华达,加一的创始人谢冠宏则出自富士康。当他们决定出走时,雷军就提出了投资团队的要求,雷军曾对谢冠宏许诺哪天想创业一定要先找他投资,谢冠宏开玩笑说,如果我要开家卡拉OK厅也会投资吗?雷军说会。
在雷军看来,这些有着深厚的硬件生产制造背景的团队将会帮助小米提升在新产品上硬件设计、制造和把控能力,使得单品爆款战略在生产层面上成为可能。“主要是之前合作积累下来的知根知底信任基础,省去了很多初次沟通的麻烦,配合执行能力高效,这意味着可以更快速的抢占生产时间和生产资源。”一位小米内部的人士透露。
在确立移动电源的方向后,依托于英华达的关系链,张峰很快就谈下了代工厂和供应商,第一时间找到了三星、LG购买大量的电芯尾货,解决了原材料供应的问题。作为与电与安全高度相关的产品,得益于在供应链上的梳理,紫米在品控上和产能几乎没有出现难题,至今这款移动电源已经卖出了2000万台。
雷军对硬件产品有着自己的独特方法论,他追求完美,讲究用户体验,难以忍受粗制滥造的山寨品,连续创业者和投资人的经历又让他对于产品定义和风口的把握有着主导式话语权。
往往是雷军想到必须要改造的产品,便会发动生态链部门去寻找合适的有实力的团队注资。
小米生态链前期的投资往往是先投团队,后定义产品打造,这样的投资逻辑在投资圈不太多见。
在小米投资之外,雷军个人的私募基金——顺为在生态链的搭建中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顺为基金取“顺势而为”之意,抢占各个风口上有可能成长为入口级公司的投资对象,在精品硬件项目开始显露时,或考虑转手给小米生态链。从2014年初开始,顺为的投资对象开始向跟小米生态链相关的公司倾斜,紫米和联创都曾获得过顺为的投资,后又将全部持股转让给雷军。
在小米生态链的资本层面,依靠雷军建立的公司关联体系和成熟的资金运作模式,也将支撑小米硬件生态系统持续地健康发展。
基于爆款的保守产品策略
谢冠宏(小米活塞耳机生产商加一联创的创始人)曾经是富士康集团里最年轻的事业群总经理,他对于雷军刚找到他时提出的49元的耳机方案惊讶不已,在这之前他从未生产过低于99美元的产品。
其实在投资紫米与加一之前,雷军就已经萌发了涉足耳机配件和智能电源的产品设想。这也是刘德定义的小米生态链投资的第一阶段,尽可能快的抢注能够享受手机销售红利的周边产品。
“卖一千万台手机,一定有几百万台耳机和这些可以卖,去年一年移动电源的流水就已经做到了4亿元人民币。”刘德强调巨大的市场容量是小米生态链投资考量的第一要义。
在为这些硬件产品挑选合适的操刀团队时,刘德坚信杀鸡需用牛刀的投资理论,比如生态链企业相比其生产的产品而言都是“大材小用”。绿米的创始人游延筠和他的团队原先专攻智慧楼宇方案,在加入小米之后放弃了之前已经投资了2000万的项目,转做了22元的智能家居套装。华米的前身是一家从事智能手表研发的公司,创始人黄汪坦言在加入小米之前他从未考虑开发相对廉价的手环。
这种看似折衷的推演逻辑实则指向的是小米生态链最为核心的原则——务必爆款,这也完美的承接了小米这种硬件巨头最擅长的大规模化的量产和复制能力,换句话说,小米的生态链更像是以商业化目的为根本驱动力的投资行为,生态系统层面的连接则是由此附加的考虑环节。
因此,小米生态链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更多的是基于对有着巨大存量市场的现有产品形态的改造,而非是从无到有的创造一款新的生活方式产品(小米基本上不做从0到1的创新,只做从1到N的改造。)。
耳机、廉价手环、移动电源、净化器这些都是属于一眼看上去就会有着不错销量的产品,而对于市场需求没有完全起来的产品形态,小米的态度则显得保守谨慎。
在新兴的虚拟现实领域,小米从去年开始就陆陆续续的见过大波创业团队,至今仍未披露合适的投资团队。“这个市场太早期很难出现爆款,我们也没有确定虚拟现实对人眼有没有伤害,所以不会贸然下注。”小米生态链产品总监夏勇峰透露。
这样一种跟着市场走的慢逻辑或许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目前小米生态链产品中没有出现类似大疆无人机和GoPro这样创新的产品形态。这两款产品在产生之初切入的都是相对细分的市场,属于第一眼看上去很难确定是否会引爆市场的硬件产物。而在这两款产品火起来之后,小米生态链才迅速的找到国内的创业团队进行入股,开始着手打造无人机和运动相机产品。
在硬件的产品策略上,苹果也很保守,但又与小米的保守不同。前者是基于产品本身的考量,后者的担忧却来自于市场。以同一种产品形态——智能手表为例,苹果进程缓慢的原因多在于对交互设计和功能的完善,在产品成熟之后会选择相对高的售价推向市场;对于小米不去切入智能手表的原因,“价格相对较高,很难确定市场是否买账,所以先不会去碰。”一位小米生态链内部人士透露。
太火鸟的创始人雷海波就曾经表示在国内其实不缺智能硬件产品,而是好的硬件产品。从小米生态链目前推出的产品来看,他们的成功在于用小米模式重新定义很多曾经混乱的硬件产品,再借助小米品牌背书和第三大电商的渠道支持,这些产品往往也有着不会的销量。
对于像小米这样的互联网巨头融入智能硬件行业,外界的期待集中在巨头能够利用积累的资源带来更多思路的创新和扩展。而小米选择的方式更像是把硬件产品做好,再谈智能化。一位业内人士评价这也便于小米将自己放在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即可以通过对存量市场的改造来扩张份额,又可以等待市场对于智能需求起来后再来完成系统和生态层面的智能连接。
小米生态链的投资速度变慢了吗?
在这种相对保守的产品策略下,小米生态链还能快起来吗?能否通过不断的快速进攻而代替防守?
雷军曾反复的强调“手机、电视、路由器”是小米最重要的三大业务。在经历小米和电视和路由器的失败后,小米手机也正在遭遇市场整体增速变缓,华为魅族等强敌加速围剿的局面,如果只卖手机赚不来投资人所期望的高额回报,小米能做的只能是快速扩张,赢得更大的疆域。
小米生态链则在这一阶段承担起了为小米估值加速冲刺的任务,刘德寄希望于它给小米旧有的业务巨大的补充。在其他两大主营业务的失败阴影下,它必须谨慎而又快速的向前冲。
抢项目这是刘德描述起小米生态链投资团队在2014年做中最为重要的工作。“那段时间我们疯狂的把我们能看得到的方向,都投到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这种投资和生态链的拓展的步调,也比去年慢了的原因。”
按照一位小米内部人士感受,这半年来投资的团队比去年同期而言少了很多,生态链的整体增速在放缓。“现在的数量是40家,我们开始怀疑是否真的能做到100家。”
小米生态链的投资前提这必须是一个被市场已经验证过的有着巨大容量的需求,因此小米的投资总是要在市场需求成熟之后。这意味着小米的投资实际上是慢于整个智能硬件市场的,他们只能拼的是团队对项目接洽的灵敏度。
那么当整个智能硬件的发展速度开始放缓时,小米生态链的投资速度也可能会受到拖累。刘德将2014年比喻为中国智能硬件元年,很多企业没熬过去就倒下了。一位投资界内部人士透露在今年智能硬件行业融钱要比去年困难的多,整个行业没去年那么热了,相应的小米的投资选择余地也在变小。
一位小米生态链团队的员工透露,团队内部出现了明显的焦虑。他坦言变慢是必然会遇到的瓶颈。“智能硬件领域是一个需求和发展程度都还没有起来的市场,有的团队投资一年半了,产品DEMO还没出来,整个行业的风口没来,技术也没成熟,只能等。”
从今年来看小米生态链推出的产品除插线板外,血压计、体重秤、床头灯、智能摄像机等产品基本都没有出现像手环和电源那样过百万的爆发性销量。刘德对此解释现在只要能跟小米手机产生系统性价值的单品都会去关注,像净化器市场伴随着人民生活意识的提高一定会迎来爆发。
另一方面,刘德更愿意将外界对小米生态链企业的关注点聚焦在生活方式类公司上,而非狭隘的智能硬件。他强调是不是能够做强智能并不是小米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手机贴膜和保护套这样类型的公司同样能够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
他同时透露小米生态链下一阶段关注的重点将主要放在中型的企业以上以扩展生态链的外延。
白牌家电智能化会是关键变量吗?
于是小米开始尝试“两条腿走路”,当推动内部的增长的势能开始减缓时,小米开始寻求外部的合作,一些中型以上的企业尤其是白电企业成为了小米生态链的合作目标。
同时刘德认为,在传统白电智能化的技术变革中有着大量的机会,小米要做的是把知道的都投掉,先找到。
但这些公司又与小米生态链最初所寻找的初创企业不同,他们在公司规模、公司体制、产品定义和生产方面更为成熟,相应的,他们对小米的资源也就没有那么强的依赖性。
不过,小米也有不少被他们觊觎的东西。在这个智能家居被定义为下一个风口的时代,传统的家电企业并不愿错失良机,但事实却是,他们骨子里的基因相对传统,转型互联网困难重重,如若获得小米提供的互联网资源,无疑会加速转型。
各自都希望对方成为自己的助力,这些厂商也同样不愿意将自己智能家居的布局纳入到小米生态链的一环。最终,双方出于各自立场,多会进行相对轻度的尝试。
也仅仅是停留在尝试上。
具体而言,传统企业往往会直接绕开企业内部,选择与小米单独成立合资公司。如青米科技脱胎于突破电器,iHealth医疗硬件公司来源于九安医疗集团,这样一来风险、资源、资本都利于独立控制。
但总有一些似乎难以控制的案例的案例,尤其对方是某个垂直细分领域巨头时。
此前,美的获得了小米12.66亿元的战略入股,在交易完成后小米持有美的集团1.29%的股份,而方洪波一人便持有美的2.17%的股份。
小米在美的董事会换来了一个席位,但却没有换来对美的智能家居入口的绝对话语权,美的与小米的合作只是优先而并非独家。方洪波曾表示,美的要积极融入到各个系统和平台中去,在美的选择小米之前,美的已与阿里、京东、华为等企业广泛结盟。
一位美的的内部人士透露与小米的磨合过程实在困难重重,小米强调爆品法则和缩短生产周期以快速推向市场,在关键的品控原则上,两个团队是完全两种不同的标准,这其实是传统家电的产品思维和互联网产品思维的碰撞,没有妥协就难有答案。双方合作的第二款产品原定于7月中旬发布,但现在却遭遇跳票状况。
与美的磨合上的困难,或许已经让小米意识到与其他家电企业的合作同样不会一帆风顺。事实上,在四大家电企业中,美的是唯一一家没有国企背景的公司,也是是对小米而言更容易被打开的一环,但双方现在的推进过程却遭遇了比预想中更多的困难。
按照一位小米生态链内部人士的理解,许多传统企业对小米模式的认同依旧心存较大疑虑,他们擅长机海战术,产品之间区隔不够明显,常常难以将最优势的资源集中在一两款产品上。而小米模式则较为激进,讲究所有资源都要汇集到目标爆款上,这意味着传统企业必须砍掉其他的产品线来适应小米的模式。
这自然难上加难。
可以预见的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无论是生态链的哪种合作模式,小米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为还没有人如小米这样尝试过。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