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倒计时 电商提价之殇专栏
距离本是京东618店庆,现在正逐渐成为整个电商行业的年中大促,还有不到一个星期时间。
没有了刘强东在微博上冲锋陷阵与摇旗呐喊,京东还是那个京东。只不过,当年“沉默的羔羊”们现在纷纷群起而攻之,就连天猫也坐不住,加入到这次年中大促队列中来。
每逢电商促销,部分商品提价,这几乎已经是行业公开的秘密,而且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近日,笔者在浏览各大电商网站借助比价如见发现,例如国美在线一款平时售价69元的运动男鞋,现在售价为199元;1号店某参加满减活动的德国进口牛奶品牌售价119元,较一个月前上涨了20元;京东畅销的空调品类中,部分商品价格呈现下降趋势,但是也仍有部分商品出现价格上涨现象。
一位具有多年电商采销经验的从业人士告诉笔者,经过几年的市场教育,消费者越来聪明,再加上各种比价软件的出现,促销时商品先提价再降价的方式,很难忽悠到消费者。但是,电商往往会提前1-2个月,开始对商品进行提价,然后在大促时进行大幅度折扣,商品确实要较平时优惠一些,但是实际上优惠并没有宣传中承诺的那般力度。
此前,媒体之于电商提价虚假促销的报道,也比比皆是,这对消费者保持理性的态度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电商先提价再降价的行为,虽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这种现象为何会一直存在,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一、历史最低价:电商式促销原罪
在历次的电商大促中,消费者总会听到或者看到这样的促销语,例如“历史最低价”、“底价全网”、“冰点价格”等等不一而足,宣称商品的促销力度更是让人瞠目,五折、三折甚至一折。为了最大限度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满足促销折扣力度的需求,对于POP(开放平台)商家而言,就只能先提价再降价,否则在正常售价基础上进行大力度折扣,必然造成巨大亏损。不过,这个过程中,也不排除POP商家趁促销契机,利用消费者认为大促商品价格便宜的心理,故意而为之。因为商家涨价的行为,并不在电商企业监管范围之内。
相较于POP平台商品,电商则对于自营商品则拥有完全的定价权。采销人员在确保部分商品最低价的同时,也需要对部分商品提价销售,以此确保达到对毛利考核的最低标准。即使是面对消费者的投诉,官方也拥有一套自己的说辞:商品价格随着市场价格发生变动,抑或给予一定的补偿最终了事。
因此,“历史最低价”电商式的促销原罪,直接造成了这种先涨价再降价行为的产生。而电商每次促销时口中所喊的“历史最低价”,究竟哪一次才是历史最低呢?
二、跑马圈地时代留下的“后遗症”
几年前,伴随着苏宁国美转型电商,1号店、易迅网成为后起之秀,京东与众人之间的竞争,几乎到了白热化状态。在诸侯争霸、跑马圈地的时期,电商借助资本之手,开始了烧钱之旅,不但将线下杀得丢盔弃甲,更是将无数同行斩落于马下。“低价”成为抢占市场份额的不二法宝。
然而,在聚美、京东、阿里上市、国美苏宁电商回归母体等标志性事件之后,电商行业开始告别了争夺用户的草莽时代,逐渐从粗放式发展进入精细化经营时代。在整个行业朝着健康方向过度之后,先涨价再降价作为行业发展的后遗症,自然存留了下来,犹如其他顽疾一样,难以从根儿上根治。
面对提价这种“把戏”,尽管消费者也已司空见惯,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待到合适时再出手。但是,总会有被蒙蔽的消费者,为商家提价行为买单。提价行为,虽然只是电商众多不规范经营行为中的一个方面,不过对于消费者而言,这种行为直接关系着一个企业的诚信,尤其是大促来临之时,消费者的感知与感受也是最强的。电商在一次次提价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透支着自己的诚信度。
三、促销乱象折射网购立法困境
在中国,可能从来没有哪个行业,像当今电商这样发展如此迅速,并在B2C电商领域超美国成为全球最大。一面是快速扩张的市场份额,一面是网购立法之后导致促销乱象丛生。
时至今日,电商平台“先抬价后打折”、“假货水货”、“售后敷衍”等促销现象不时发生。作为直接监管部门,国家发改委会事先约谈各大电商,敦促各大电商企业规范促销行为。对于部分电商在大促时的虚假促销行为,也会再事后给予罚款等处罚,这对于电商企业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可是最终还是难以从法律层面解决当前电商所面临的困境。
互联网催生了电子商务全新的商业模式,同时也催生了电商行业对法律的强烈需求。2014年修订的新消法,固然加强了对网购权益的保障力度,然而,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网购投诉量不降反倒激增,这也充分说明了现行法律对网购行为的规制操作性相对较弱,亟待一部真正符合中国电商行业的法律。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距离618进入倒计时阶段,但愿电商不再上演提价之殇,我们要规范的不仅仅是企业行为,更是希望能够重塑整个社会的诚信。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